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4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問三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頭至尾全部都不知道。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例]事情發生時他並不在場,實情如何,他當然一問三不知。
聳人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以公正無私的心,匡正君主行為,並且說:「職責所在,不但不能奉承大臣的旨意,也不敢奉承陛下的旨意。」當然,這種看法和官場諂媚風氣相達異,使人聽到這些話後大為驚駭、震憾。後來「聳人聽聞」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使人聽後大為驚駭。出現「聳人聽聞」的書證如《野叟曝言》第三五回:「文白以區區一衿,敢於指斥其短,欲誅戮其身,真可謂不畏強禦者矣!比著那史冊上的朱雲請劍,李膺破柱,更足聳人聽聞!」
雷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雷一發聲萬物無不同時響應。今用於人或事物間有相同之處。《禮記.曲禮上》:「毋勦說,毋雷同。」漢.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齣:「(末):『我也作詩了。』(小旦):『不許雷同。』」
殫心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師出有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指出兵打仗,需要有正當的理由。《陳書.卷六.後主本紀》:「智勇爭奮,師出有名,揚旆分麾,風行電掃,闢土千里。」後亦指做事有正當的理由。如:「是他先來惹我。我現在去找他理論,當然是師出有名了!」
台北市立松山家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了,「閱讀」是一切學習的起點,養成學生閱讀習慣,讓學生喜歡閱讀,自然而然學習任何東西就不會有隔閡。當然知識的學習,仍是重要的一環,我們本著「務實致用」的理念,推動技職教育,不僅加強學生一般學科的能力,更強調實用技能的訓練,希望用不同於國中階段以記憶背誦為主的方法,改採用動手實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小成就中慢慢累積學習的自信心。最後,我們思考到臺灣是一個海島,主要依靠外貿出口,同時現在科技進步,世界地球村已然成形,將來我們的學生結束學生生涯,要面對的也是世界的競爭,「國際觀」的建立,不僅可擴大其視野,更是為全球競爭的時代...
訪問調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之優點,乃在具備合理客觀性,並允許受訪者充分反映己見,故在教育領域格外適用,可獲得較有價值之資料,當然為避免訪問者之偏見與真正能探求重要觀點,訪問者宜接受更多訓練,以以習得訪問所需之高度技巧。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訪問調查英文關鍵字: interview survey 參考資料 王文科/著。教育研究法,1986年初版,頁350-354。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注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底下要講的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這個部分明天要考」。這樣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當然,哪些內容重要,哪重要,學生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自認為重要的部分會學得比較好,因為他會對那些內容給予較多的注意。老師也可以教導學生辨認課文哪些內容是重要的,然後多加注意。這樣做可以增加他們對教材的理解。(註1) 關鍵字中文: 注意英文: Note 參考書目註1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207。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註2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頁40-41。台灣東華書局。
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工作或計畫中擬定要達到的標準。[例]目標既定,當然要全力以赴才好。
大庭廣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庭廣眾的場合,受到別人的侮辱,卻始終不敢爭鬥,大王會任用他嗎?」湣王回答︰「這種懦夫算什麼士人?我當然不會用他!」尹文又說︰「這個人雖然受到侮辱卻不跟別人爭鬥,可是他仍具備身為士人的四種德行,那他仍然是個士人啊!大王你一下子說要用士人為臣,一下子又說不用士人為臣,難道大王一開始所想要找的人才並不是士人嗎?」尹文子的一番分析讓湣王無話可說。後來「大庭廣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公開而人多的場合。「大庭廣眾」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新唐書.卷一○四.張行成列傳》:「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材,奚用大庭廣眾與之量校,損萬乘之尊,與臣下爭功哉?」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