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59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達達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起於瑞士的藝術反抗運動。達達的原義是無意義的事物。達達主義的畫家反對一切傳統及既有的藝術形式,用偶然性、即興性的手法來創作,如自動畫法、實物黏貼法等是此派畫家所發明的,對現代藝術曾帶來很大的影響。
寫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後期發生於歐洲的思想風潮。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主張在文藝作品中表現現實生活,本著科學精神,客觀的描繪外在環境。影響遍及繪畫、小說、戲劇等各層面。小說方面以巴爾扎客、福樓拜、左拉為代表;繪畫方面則以庫爾貝為代表。
權威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威主義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所具有權威性的信念、人格特質或行為。權威主義本指政治學領域中政權與結構運作的本質,係依靠政治菁英與群眾的支持、控制以及意識型態的灌輸。一九三○至一九四○年間,由於歐洲的法西斯主義與極右派運動興起,使得有關人格傾向與政治極端主義者之間關係的報告陸續發表,而政治學家阿多諾(T.W. Adorno)與心理學家布倫威克(F. Brunswik)出版了〔權威性人格〕(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提出了權威主義的專有名詞,並發展出測量個人權威傾向的法西斯量表。
  權威主義在專制體制中則指權威者對個人肉體、心靈及精神的不當抑制的各項...
雷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於西元1986年所提出,在冷戰時期削弱蘇聯全球影響力的戰略。雷根認為基於美國國家安全,及世界和平需要,美國應該全力支持鐵幕國家中的各種武裝反抗力量,以減弱極權統治者的控制能力,稱為「雷根主義」。
道德的主觀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判斷時應有一個衡量的規準;道德判斷的衡量規準為何,歷來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此判斷規準是因人而異,由個人來加以決定的,稱為道德的主觀主義;認為規準是普遍一致,不因個人因素而不同的,稱為道德的客觀主義。持主觀論的,如快樂主義的阿銳斯弟帕士(Aristippus, 435~350 B.C.)、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近代的霍布斯(T. Hobbes),情緒論的司帝文生(C.L. Stevenson)、艾爾(A.J. Ayer)等皆是。
  希臘時代的智者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為沒有普遍客觀的真理,有的只是...
鐵血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時,向反對增加軍費開支的議會疾呼:「決定普魯士在德意志地位的,不是自由主義而是實力。……當前重大問題不能通過演講與多數決來改變,唯有鐵與血。」意謂非武力手段不可,世稱「鐵血主義」。
機會均等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主張人民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均有參與機會,且須受平等待遇的主義
新達達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六○年代美國出現的藝術理念。繼承達達精神,否定現有的價值體系,將日常生活物體的碎片融入畫中,以構成藝術品,產生新的價值。勞森白、瓊斯等人為此派的代表人物。
建構主義知覺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理論強調:認知發展與知覺發展息息相關。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不斷的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此,認知發展的此項互動本質形成了皮亞傑的知覺建構理論的核心。
  皮亞傑認為知覺是一種事實的建構,是兒童就其所處的生活環境中所遭遇的問題,依據兒童的知識來做反應。例如一個四歲的兒童,把鋼琴獨奏當作音樂,還不能區分華爾茲、小圓舞曲、或爵士樂。依皮亞傑的觀點,這是因為這個小朋友尚未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他的知覺是以他現在所知的現況來說明。
  在皮亞傑的知覺理論中,知覺的發生是在刺激輸入後、能賦予意義後才能產生。知覺意義的建構包含形象的(figurative)及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