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7.37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利己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指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行為與動機。利己主義在哲學領域中的討論,大抵可分為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和倫理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心理利己主義主張,人類的種種行為本身,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我利益;倫理利己主義則主張,人類的道德生活應優先滿足個體的自我利益,以合乎人性與理性原則。
永恆主義者課程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永恆主義是最古老、最保守的教育哲學理論。此派認為教育的重點應該擺在人類的共同本質,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科學理性與心智能力,追求博雅教育,這目標就像真理般是絕對而普遍。〔鉅著〕[The Great Books]的誕生,來自人類的特有品格而非神祇的智慧。
  以小學階段為例,永恆主義者主張課程的重點應在於讀、寫、算能力的培養,道德與宗教的訓練。中等教育則以拉丁文、希臘文、文法、辯證、邏輯和推理為重心。這些過去眾所公認普遍的知識與社會長期珍視的價值構成了課程的內容。以赫欽斯(R. Hutchins)為例,他主張教育的目標在任何一個年齡、任何一種社會都是相同的:使人成為人。教育是一貫、絕對...
社區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社區主義就站在另一端來思考,他們認為我們所認定的真、善、美的標準都是既成社會的產物,我們不可能逃脫出社會而自創一套標準來。我們的認同、人格特質等各種特點,都是社會的產物,必須遵循現有的規則才能逐級而上。社區主義所指的「社區」不是像國家這樣大的團體,而是類似家庭、族群、街鄰等。社區
本位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論在任何情況,皆以一己所知所學的事物與工作權益為前提,不顧整體利益,強調其偏私之見。
重建主義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建主義為美國教育哲學及社會哲學的一個派別。在教育上,認為教育是社會的整體經驗;在社會哲學上,認為民主社會是理想社會的形式,藉由民主的程序,透過社會的重建,人們利用社會經驗,理想社會是可以預期的。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時期,社會經驗的價值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重建社會的呼籲到處可聞。教育家開始注意到,在社會重建的過程中,教育究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二次大戰後,人們認識到西方世界面臨了文化危機,因為人類已經掌握了足以毀滅人類自己的核子破壞力。重建主義的學者,如布拉彌德(Theodore Brameld),提出重建主義為一「危機哲學」的論調;布氏並以為重建主義是「價值哲學」、「目的哲學」...
非物質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物質主義又名非物質論、精神論(spiritualism),有時也稱為心智論(Mentalism)。非物質主義這個名詞主要是由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所使用,認為物質世界不具實在性,知覺亦非被動的反映物質特性。柏克萊反對唯物論的看法,不承認物質的獨立性;他主張精神才是實在的、獨立的、自主的,因此不是物質存在並形成觀念,而是精神產生意識,物質可說是不存在的抽象概念或依附於觀念上。觀念存在於心靈內,並為其所知覺,由此而形成知識。精神的終極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因此柏克萊提出的非物質主義,反映了他的神學思想及主觀唯心論(Subjective Ideali...
實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驗主義一詞常被視為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哲學;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旁支。
  杜威的哲學體系相當龐大,故實驗主義的主張也相當豐富。要之,實驗主義企圖對哲學中之重要問題提出新的見解,以解決那些問題。
  實驗主義認為人類心靈的建構基本上是人這個生物體應付環境的結果。由於杜威將心靈的形成置於自然體系中,是自然的結果,沒有將心靈視為完全超越自然法則的東西;但也不認為心靈的形成及運作完全是依循刺激--反應的機械法則,心靈有其主動性,能跳脫自然法則的約束來協助人達成其目的。
  在知識論的基本議題上,實驗...
快樂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哲學思想,指在道德實踐方面,主張人生應以追求愉悅(pleasure)為至高目的。也稱為「享樂主義」(hedonism)。
世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俗主義」為英國的霍利約克(George J. Holyoake)在一八四六年所提出的哲學思想,是一種物質的以及理性的運動,不賴天啟、不求來世,只從人類本身的理性及努力著手,謀求在現世安身立命以及文化發展之思想;強調追求的是真實的現世價值,並不一定堅持反宗教或無神論的立場。然而在一般用法中,卻常將之泛稱現代反宗教、無信仰的思潮。
  世俗主義之源起有其政治與哲學發展上的背景:就政治因素而言,英國一八三二年修正通過的〔民權法案〕(The Reform Bill),打碎了一些激進的民權運動者以革命爭取民權的希望,促使其認可和平改革的必要性,並思索如何透過更平和的組織化和教育的方法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