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書》、《詩》、《禮》、《春秋》五部經典,漢時訂為五經。為儒家講學的重要典籍。
|
縱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心所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
|
徵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宋書.卷一六.禮志三》:「禮記殘缺之書,本無備體,折簡敗字,多所闕略。正應推例求意,不可動必徵文。」清.連橫〈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
夢熟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世家。清河,唐朝縣名,故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崔氏,在唐代為豪門大姓。
(6) 釋褐秘校:授予掌管典籍或起草文書之官。釋褐,古時新進士必在太學行釋褐禮,脫去粗布衣服而換穿官服。後比喻做官或進士的及第授官。褐,音ㄏㄜˊ。
(7) 應制:即應詔,奉皇帝的詔命。
(8) 起居舍人:職官名。即古代右史記言之職。
(9) 知制誥:職官名。唐宋兩朝專掌內命,典司詔誥的官吏。
(10) 出典同州:出任為同州刺史。典,掌管。
(11) 中外:朝廷內外。
(12) 徊翔臺閣:歷任尚書多年。徊翔,來往出入。臺閣,朝廷、廟堂,指擔任顯耀官職。
(13) 赫奕:光明顯耀的樣子。指官位高貴。
(14)...
|
干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多者二事,孫多者七事,較其得失,孫本為優”。(尚秉和語,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另外,根據其它典籍記載︰干寶還撰有︰《易音》、《毛詩音》、《周官禮注》、《答周官駁難》、《周官音》、《后養議》、《春秋左氏函傳義》、《春秋序論》、《正音》、《立言》等。參考資料: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4/32z0417.htm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103011135htt...
|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你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功名之圖;說不是呢,卻又放情於山水,優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
|
簡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為竹片、木片,牘為木板。在紙張未發明以前,文字乃書寫於簡牘之上,後世遂為典籍、書信的通稱。《北史.卷四五.李元護傳》:「頗覽文史,習於簡牘。」
|
李時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出戶庭」可能稍嫌誇大了,但是如果從《本草綱目》中引經據典的廣度、深度來看,他廣泛而且深入的閱讀醫學典籍、經史百家、詩詞雜文,不僅是可信的,而且是驚人的。刻苦與天份,使得他的醫術日益精進,而且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像是:嗜食燈花的怪病、蟲癖等,使得他名聲越來越大,於是,楚王 朱英火僉 推薦他到太醫院擔任醫官的職務。太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透過與各地名醫的共事,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浩瀚的皇室藏書和道地的御用藥材,更開拓了他的視野、增長了見識。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ISP):https://is...
|
繼晷焚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藝:儒家的六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
(2) 披:翻閱。
(3) 百家之編:諸子百家的典籍。
(4) 細大不捐:大小兼容並收,皆不拋棄。見「細大不捐」。
(5) 焚膏以繼晷:膏油,燈油,此指燈燭。晷,日光。
(6) 兀兀:音ㄨˋ ㄨˋ,勞苦不息的樣子。
|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