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2.31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功敗垂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史臣曰:「……康樂1>才兼文武,志存匡濟,淮肥之役2>,勍3>望之而土崩;渦潁之師,中州應之而席卷4>。方欲西平鞏洛,北定幽燕,廟算有遺,良圖不果,降齡何促5>,功敗垂成,拊其遺文,經綸遠矣。」 〔注解〕 (1) 康樂:即謝玄(西元343∼388),字幼度,東晉陽夏人,謝安姪子。為東晉名將,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於淝水,拜建武將軍,封康樂縣公。時司馬道子執政,忌謝氏勢盛,使其還鎮淮陽,後改會稽內史。卒諡獻武。 (2) 淮肥之役:即淝水之戰。東晉時,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欲一舉統一中國。晉以謝玄為統帥禦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戰於淝水,大敗...
厲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治通鑑.卷二○○.唐紀十六.高宗龍朔二年》:「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礪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 02.明.太祖〈御製皇陵碑〉:「東渡大江,首撫姑熟,禮儀是尚,遂定建業,四守關防,礪兵秣馬,靜看頡頏。」 參考詞語︰兵厲馬秣注音︰ㄅ|ㄥ ㄌ|ˋ ㄇㄚˇ ㄇㄛˋ漢語拼音︰bīng lì mǎ mò釋義︰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01.金.王若虛〈送王士衡赴舉序〉:「吾子講學甚力,涵養且久,則兵既厲而馬既秣矣,然而猶有病焉。」
投筆從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棄筆從戎注音︰ㄑ|ˋ ㄅ|ˇ ㄘㄨㄥˊ ㄖㄨㄥˊ漢語拼音︰qì bǐ cóng róng釋義︰猶「投筆從戎」。見「投筆從戎」條。 01.唐.張鷟《遊仙窟》:「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場,煢魂莫返。」 
如喪考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蕩志》第五四回:「當即遙向江南風雲莊供立雲太公神位,三牲五鼎,虔備香案,父女二人泣叩祭奠,真所謂如喪考妣。」
無所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左傳.僖公五年》晉侯使以殺大子申生之故來告。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1>,寘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讎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脩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2>,一國三公3>,吾誰適4>從?」 〔注解〕 (1) 慎:劉師培以為「慎」是「誠」字傳鈔之誤,「誠」與「成」通。 (2) 狐裘尨茸:狐狸皮所做的皮裘,毛很雜亂。尨,音ㄇㄥˊ。尨茸,雜亂的樣子。 (3) 三公:指晉獻公、公子重耳、公子...
滔滔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說話連續而不間斷。《蕩志》第三二回:「張繼問起曹州攻取之法,成英反覆議論,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張繼一毫不懂,連聲稱是而已。」也作「滔滔不竭」。
匹夫之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蕩志》第三○回:「我若不相度其情形,觀察其行止,而以匹夫之勇,興重兵以入重地,臣恐不至於喪師不止也,此臣之所謂不利在急也。」
一成不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疑獄,汜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大司聽之棘木之下,大司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1>, 然後制刑。凡作刑罰,輕無赦2>。刑者,侀3>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注解〕 (1) 三又:「又」通「宥」,「三又」即「三宥」。有三件事情可以寬免其罪,一曰不識,二曰過失,三曰遺忘。 (2) 輕無赦:觸犯刑罰,雖屬較輕者亦不能赦免。 (3) 侀:音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阻止、禁絕。《詩經.大雅.民勞》:「式遏虐,憯不畏明。」《元史.卷一七四.夾谷之奇傳》:「歲大旱,有司議平穀價,以遏騰涌之患。」
因材施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孔子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