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焦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例]我只要一想到要面對眾人演講,心裡便感到十分焦慮。
懼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畏懼。《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太后懼怕,只得從之。」《紅樓夢》第六四回:「無奈懼怕賈珍等勢焰,不敢不依,只得寫了一張退婚文約。」
刎頸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是舍人4>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5>,請辭去。」藺相如固6>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7>?」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8>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9>,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10>之至此也。」卒11>相與驩12>,為刎頸之交。 〔注解〕 (1) 相如:藺相如,戰國時趙人,生卒年不...
曾母投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曾母,指曾參的母親。杼,織布用的梭。曾母投杼指因曾母再三聽說曾參殺人,終於心生恐懼,丟下手中梭具踰牆逃走。比喻流言可畏或誣枉的災禍。《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南朝梁.簡文帝〈六根懺文〉:「讒言三至,曾母投杼,端木一說,越霸吳亡。」也作「曾參殺人」。
全軍覆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是年,議擊蠕蠕,朝臣內外盡不欲行,保太后固止世祖,世祖皆不聽,唯浩讚成策略。……既罷朝,或有尤浩者曰:「今吳賊南寇而舍之北伐。行師千里,其誰不知。若蠕蠕遠遁,前無所獲,後有南賊之患,危之道也。」浩曰:「不然。今年不摧蠕蠕,則無以禦南賊。自國家并西國以來,南人恐懼,揚聲動眾以衛淮北。彼北我南,彼勞我息,其勢然矣。比破蠕蠕,往還之間,故不見其至也。何以言之?劉裕1>得關中2>,留其愛子,精兵數萬,良將勁卒,猶不能固守,舉軍盡沒。號哭之聲,至今未已。如何正當國家休明之世,士馬強盛之時,而欲以駒犢齒虎口也?……」 〔注解〕 (1) 劉裕:西元356∼422,字德輿,小名寄...
悚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恐懼的樣子。《三國演義》第一七回:「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也覺悚然,毛髮皆豎。」也作「悚悚」。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均受到眾人的監視注意,不可不慎。宋.陸九淵〈與嚴泰伯〉三首之一:「古人謂戒謹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庸敢有戲論乎?」《歧路燈》第二一回:「這譚紹聞也覺得今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心中老大的不安。」
發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因寒冷或恐懼、憤怒而顫抖。《老殘遊記》第四回:「他父親吳舉人一聽,渾身發抖。」《文明小史》第三○回:「黃詹事聽罷,氣得渾身發抖。」
後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後還覺得恐懼。如:「他目睹上個月火車相撞的慘劇後,至今內心仍後怕不已。」
提心弔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心理上、精神上擔憂恐懼,無法平靜下來。《西遊記》第一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弔膽,告天許願,只要尋得袈裟,各全性命不題。」《文明小史》第一一回:「有的說與其在家提心弔膽,自然是出門快樂了。」也作「提心吊膽」、「提心在口」、「懸心吊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