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委曲求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家始祖老子,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張「無為」之說,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老子曾說:委曲才可以保全,屈就反而能夠伸展,低窪才能注水,東西舊了才能換新,少拿反而多得,貪多就會迷。聖人用平常心去看待天下一切事物,不堅持己見,才能客觀;不自以為是,才能受尊重;不自我誇耀,凡事易成;不驕傲自矜,反而能夠長久。急於張揚顯溢,反而引起無數的紛爭。求全之道,莫過於「不爭」,聖人不與人爭,天下反而沒有人可以與他爭。所以老子認為古人所說的:「曲則全」,就是說委曲就可以保全,這絕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可以達到的。後來「委曲求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委曲自己,遷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分析、辨明。如:「剖析」、「剖白」。《文選.張衡.思玄賦》:「通人闇於好惡兮,豈昏而能剖?」唐.李善.注:「剖,分明也。」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目瞪口呆,呆頭呆腦,笨頭笨腦,傻頭傻腦反義:應付裕如,聰明伶俐辨似: 「呆若木雞」及「目瞪口呆」都是用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呆若木雞」使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因恐懼、驚訝、窘迫或困而產生的反應,亦可用於形容愚笨的樣子;「目瞪口呆」則只用於形容驚訝或窘迫,不用於形容愚笨。 呆若木雞 目瞪口呆 辨似例句 ○ ㄨ 妳怎麼交了個~的男友,反應還真遲鈍! ○ ○ 這個消息實在太震撼了,一時之間每個人都~地反應不過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競爭、爭奪。如:「角逐」。《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當兵革始起,擾攘之時,豪傑競逐,迷千數。」
執迷不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得不為亂。若歸順朝廷,即能轉禍為福。但若還是...
捕風捉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捕風捉影」條。 01.南朝宋.謝惠連〈秋胡行〉二首之二:「係風捕影,誠知不得,念彼奔波,意慮迴。」 參考詞語︰捕影繫風注音︰ㄅㄨˇ |ㄥˇ ㄒ|ˋ ㄈㄥ漢語拼音︰bǔ yǐng xì fēng釋義︰猶「捕風捉影」。見「捕風捉影」條。 01.《梁書.卷三三.劉孝綽列傳》:「但雕朽杇糞,徒成延獎;捕影繫風,終無效答。」 參考詞語︰繫風捕影注音︰ㄒ|ˋ ㄈㄥ ㄅㄨˇ |ㄥˇ漢語拼音︰xì fēng bǔ yǐng釋義︰猶「捕風捉影」。見「捕風捉影」條。 0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贛水注》:「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萃處也。雷次宗云:『此乃繫風捕影之論。』」 02.明.焦竑《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逐步發展的過程。《管子.明法》:「姦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而不自知也。」《水滸傳》第一一○回:「卻說這江南方臘起義已久,即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懷疑、疑。《左傳.閔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三國魏.嵇康〈與呂長悌絕交書〉:「足下陰自阻疑,密表繫都。」
設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而得仁,不怨。」 懸問凡是作者內心確實存有疑,而刻意將此疑懸示出來詢問讀者的一種設問,便叫懸問。此種設問,既沒有答案,又不容易想出答案,只覺弦外有隱約餘音,讓讀者去尋思揣摩。如:1.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2.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3.吳延玫<火鷓鴣>:「你不知道那聲音是來自地下,還是來自天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