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1.0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編碼(encode)或提取,顯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是採取混合運用的。 參考文獻李素卿譯(2004)。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Michael W.Eysenck、Mark T.Keane原著)。台北市:五南。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陳學志、邱發忠、劉政宏、林宜利、陳荻卿、林奕宏、陳淑蓉譯(2004)。認知心...
理情行為治療(REB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REBT基本假設是人都有其獨特的思想傾向,或扭曲或合理,都十分固執固定。人的行為及情緒無不受自已認知習慣的影響。我們會持續固定保持一些不 利自已的想法或無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及行為反應造成困境。因此我們若要改變行為及情緒必須要先認識自已對事實解釋的傾向去除自我設限的認知習慣。理性情緒行為治療個案輔導方法特色介紹:以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為基礎之個案處置方法之重點在於重組知覺與思考方式。個案工作師主動引導案主注意自已已成習慣的思考習慣及信念。REBT是一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目錄1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2 程序性知識與產生3 特徵4 程序性記憶與歷程5 參考文獻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 程序性知識與產生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知識有兩大類,一類為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知識是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其為個體並非有意義地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因而其存在的知識。程序性知識主要是說明性的存在,...
高瞻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瞻教學課程。4.教學課程目的在協助低收入戶幼兒為進入學校前做準備。 二、理論依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而發展的認知導向課程。 三、意義1.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2.強調幼兒直接的經驗和主動的學習,以培養其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實施要點1.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課程。2.課程五大要素:(1)主動學習。(2)與成人的互動。(3)學習環境。(4)小組時間。(5)大團體時間。3.「主動學習」(主動式教學模式)設計之五大要項:(1...
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評量方向,應用於教育上,尤其是特殊教育。有別於一般的單向評量,動態評量的施測者會在學生遇的困難時提供協助,並視協助的多寡來給分。動態評量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的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1896年-1934)提出。奠基在社會文化認知的理論上,認為個體高層次認知的發展需要透過中介者來加以促成。強調學習先於發展,個體認知
教學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升。 直接教學策略(註1)為求有效達成教導事實、規則和行動順序的過程稱之直接教學。直接教學大部分用於認知、技能、情意學習中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部分。直接教學策略是以教師為中心,相信學習知識是從教師傳達到學生的成果,所以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教學的成敗則視教師是否能妥善規畫並進行教學策略。一般而言,較常使用的教學策略如下: 1. 講述教學直接教學策略的講述形式是多面貌的呈現方式,並非大量的語言解釋而已,還包括提問、回答、複習和練習、學生錯誤校正等師生互動活動。 2. 示範教學直接教學策略也重視示範教學的運用,Rosenshine...
多重模式治療(Multimodal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多重模式治療之簡介1.1 BASIC I.D.1.2 治療歷程2 關鍵字3 參考資料 多重模式治療之簡介多重模式治療是由Lazarus所發展,是一種綜合性、系統性與整合性的行為治療取向。它是以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理論為基礎,採取多種行為治療技術來解決多樣化的問題。他是治療技術折衷取向的治療理論。提倡治療者面對不同個案的特質應該具有變通性、多樣性的折衷方法來執行治療。此治療學派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鼓勵引進新的技術來改善現有的技術,重視治療的彈性與多樣性。 BASIC I.D.Lazarus提出 BASIC I.D.,以七...
意義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isite knowledge)乃是意義學習產生的必要條件。奧蘇貝爾特別以「概念層次」來解釋個體的認知結構,將概念分為「附屬概念」(subordinate concept)和「主導概念」(superordinate concept)兩個層次,其中附屬概念代表個體對事物特徵的細部記憶,而主導概念則是個體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也是個體吸收新知識的先備基礎。奧蘇貝爾認為個體在學習新概念形成新知識時,會用自己既有的先備概念去檢核新概念,並試圖將之納入已有的認知
社會建構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vism) 主張學習個體的發展受到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影響,且將人類語言視為社會互動的工具之一;其主要觀點是1985年後,對認知取向的訊息處理理論將學習視為電腦符號處理的觀點以及不滿學生在不講究實際情境應用的反動。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適應性的,透過個體與環境互為主體,進而建構出知識整體,例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個人會和別人一起討論或請求別人幫助,這涉及個人和環境的互動;社會建構主義下對於教師的角色在於設計與挑戰學生思考方式的情境,希望在一群體的協商與討論、修正中產生知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