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7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智力三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登柏格 (Robert J. Sternberg) 於1985年首次提出。智力三元論的興起,是受了認知心理學上訊息處理論的影響,將人類視為如同電腦處理訊息的過程,以認知歷程的觀點,來解釋認知活動中所需要的能力。換言之,要了解什麼是智力,必須先了解行為之後的認知歷程,亦即了解解決問題時,如何運用思考,如...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和他人溝通的技能 推廣探究式教學的困難點教師的認知與經驗不足:教師對實施探究式教學可能會有不正確的認知,因而使老師擔心無法預知結果,或不能控制教室的秩序及教學活動,這都會造成其認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是冒險的活動。。無法輕易地改變教師的授課習慣: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缺乏自信、害怕改變甚至圖安逸的情況下,而讓教師認為改變是冒險的,以至於保守地維持一貫的教法,不圖改變。學生形成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困難:...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目錄1 定義2 角色取替發展順序3 角色取替理論3.1 賽爾門(Selman)角色取替論3.2 傅來福(Flavell)角色取替論─將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分四歷程4 影響社會認知發展的因素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定義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分三種:1.知覺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感官知覺來考量的能力。能分辨自己所見、所感與他人不同。2.認知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思想、意圖為考量的...
布魯納(Jerome_S._Brun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布魯納1.1 認知表徵理論1.1.1 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1.1.2 螺旋式課程1.1.3 教學理論四項原則1.2 敘事研究1.3 參考資料 布魯納     布魯納(J. S. Bruner,1915年10月1日-),美國心理學家,他的貢獻在於教育心理學中的認知學習理論。他強調學習時,結構(structure)的重要性,認為教材的結構與學生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認知、了解。[例]賞識、素不相識、不識時務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
可快速傳遞至短期記憶,而短期記憶中得到複述的材料也能傳遞至長期記憶。 參考文獻李素卿譯(2004)。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Michael W.Eysenck、Mark T.Keane原著)。台北市:五南。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Gagne, E. D., Yekovich...
形成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對教師的教學安排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所進行的評量。其用意在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進步情形的回饋資料,指出教學安排上的缺失,或是學生學習的問題,以便實施學生的補救教學,或是改變教師的教學計畫。通常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評量,且多是認知方面的表現。評量工具多視教學需要而設計,可以是教師教學行為評定量表,或是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定量表,或是學生作業、學習單撰寫狀況,或是教師課堂上的口頭考問,教師的教學實際演示,或是學生課堂的學習表現,問題回答或是討論反應等等。
盲人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科教材教法,2005年初版,頁600~602。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註2蔡秉樺/著。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2007年初版,頁274~275。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