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6.8457 ms
共 6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落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醉翁亭位於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
縹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遠隱忽而不明。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二折:「縹緲層臺,勢凌空列星堪摘。」也作「漂渺」、「飄眇」、「飄渺」、「飄緲」、「瞟眇」、「縹眇」、「縹渺」。
|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更加愛戴劉邦,為日後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約法三章」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
|
風調雨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暴政後,五神完成任務,隨即返回天庭。從此風雨及時,五穀豐收,人民富樂安康,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即摘自典源,用來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
|
鋌而走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
千里鵝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歐陽修〈梅聖俞寄銀杏〉詩(據《歐陽修全集.卷五》引)鵝毛贈千里,所重以1>其人。鴨腳2>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 〔注解〕
(1) 以:因為、由於。
(2) 鴨腳:指銀杏。銀杏,植物名。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葉呈扇形,春開小白花,結實頗多,核仁似杏,色白,可食。材質堅重,製器不裂。亦稱為「白果」、「佛指甲」、「公孫樹」。
|
搜索枯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據《全唐詩.卷三八八.盧仝》引)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喫。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1>喉吻2>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3>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
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摘取。同「采」。《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傳》:「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唐.李白〈子夜吳歌.春歌〉:「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
朋比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絳(西元764∼830),字深之,唐朝贊皇人。其一生時值中唐時期,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而朝中的朋黨之爭也愈演愈烈。李絳一向行正道,勇於犯顏直諫,深得唐憲宗的欣賞,每每徵詢其意見,協調事務。典源此處是摘自《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提到當時朝中朋黨之爭激烈,唐憲宗深以為慮,因而詢問李絳,李絳說:「自古以來君主最忌諱的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他們是以利益為趨向,完全不顧忠義道德。而正直的君子,則盡忠職守,不圖其他的利益,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錮之禍,想要消滅這些正人君子。以私利為趨向的人,因為都同樣擁有...
|
詬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恥辱。《禮記.儒行》:「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引申為譏罵、指摘。宋.蘇軾〈與李公擇書〉:「非兄,僕豈發此?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詬病也。」也作「詬厲」。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