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0.55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織錦回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望塵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尸子》。 (2)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時魯人,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 (3)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時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
人生開口笑難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生欣喜如意的事極少。《陶朱新錄》卷三九:「吏部侍郎陳彥修有侍姬曰小姐,氣羸多病。……一夕夢少年,挾升酒樓飲酣,少年執板,歌以侑酒,覺猶記云:『人生開口笑難逢,富貴榮華總是空,惟有隋堤千樹柳,依舊水流東。』」
辯同河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不絕,能言善辯。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法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僧道稱天尊的莊嚴寶相。唐.黃〈丈六金身碑〉:「銅為內肌,金為外膚,取法西天,鑄成東越,巍巍落落,毫光法相。」
望塵靡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尸子》。 (2)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時魯人,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 (3)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時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
戮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斬辱死者的屍體,作為懲罰生前的罪惡。《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王敦天作逆,有無君之心,宜依崔杼、王淩故事,剖棺戮屍,以彰元惡。」《三國演義》第二回:「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送往京師。」
計無所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毫無辦法。《晉書.卷六八.顧榮傳》:「昔賊臣陳敏憑寵藉權,天作亂,兄弟姻婭盤固州郡,威逼士庶以為臣僕,于時賢愚計無所出。」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賈還,漢王不懌者累日,左右計無所出。」也作「計無所施」。
眾望所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閻鼎等忠存社稷,志在經綸,乃契闊艱難,扶持幼孺,遂得纂堯承緒,祀夏配天,校績論功,有足稱矣。然而抗天之巨寇,接彫弊之餘基,威略未申,尋至傾覆。昔宗周遭犬戎而東徙,有晉違獷狄而西遷,彼既靈慶悠長,此則禍難遄及,豈愍皇地非奧主,將綝允材謝輔臣,何修短之殊途,而成敗之異數者也?」
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頑石點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不絕地講解。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