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貫通融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融會貫通」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據《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謂「心者,性之郛郭」,乃為近之,但其語意未免太麤。須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無病耳。所謂「識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說是也。然亦須知,所謂「識心」,非徒欲識此之精靈知覺也,乃欲識此心之義理精微耳。欲識其義理之精微,則固當以窮盡天下之理為期,但至於久熟而貫通焉,則不待一一窮之,而天下之理固已無一毫不盡矣。舉一而三反1>,聞一而知十2>,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窮於事事物物之間,而直欲僥倖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
了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意明白的聯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桓曰:『白布纏棺豎旒旐。』殷曰:『投魚深淵放飛鳥。』」
三語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掾,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晉太尉王衍問阮修儒家與道家的異同,阮答以「將無同」三字,語意模稜兩可,但卻得到太尉的賞識,被聘為幕僚,世人遂稱其為「三語掾」。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後多用為幕府官員的讚美詞。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官曹三語掾,國器萬尋楨。」宋.蘇軾〈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江東三語掾。」
初級與次級文化系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加以避免,而對貼有危險或傷害之類警語的東西也一樣會避開。 舉例有關語言如何使古典制約變複雜的舉例可在語意類化部分中見到。語意類化的研究顯示出對刺激的意義得反應,要比具對具體刺激對本身的反應。更容易形成制約,例如,若對4這個數字得反應被制約,當實驗對象面對2成2,8/2之類的刺激時,將會產生制約反應。換句話說,號碼為四者會引發制約反應,而其他經心理操作運算後結果為4的刺激也一樣會產生制約反應。結論可以寫成:對人的受試者來說,真正的制約刺激是4的概念。...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自然輸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輸入法是中央研究院許聞廉博士所創,榮獲第一屆十大傑出中文資訊產品獎。自然輸入法不是一個單獨的輸入方法,而是現有輸入法的加速工具。不須改變使用者原有習慣,可以讓輸入速度加快。系統的特色有:全句語意分析、全形符號直接輸入、多種鍵盤輸入模式(含許氏鍵盤)、使用者自建詞庫、近似注音搜尋、自動學習功能、略語輸入功能及及可搭配應用軟體使用。
啞子得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意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石霜圓禪師》 啞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   2.語意比喻滿腹心事,無從傾訴。 3.故事內容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啞巴吃黃蓮 相反詞 5.例句那位寡婦整日愁眉苦臉的,好似啞子得夢。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魚沉鴈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子也如同見到其他人般趕緊逃離,藉此傳達世間無絕對的是非美醜的觀念。「沉魚落雁」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意沿用魚、鳥因見毛嬙、麗姬等絕色美女而驚畏躲避,借此來讚美女子的容貌美麗出眾。宋朝無名氏《錯立身》第二齣:「看了這婦人,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中仙,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即以「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的美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