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8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誤之極、荒謬到極點。《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差毫釐,謬千里。」
夷制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衝突,削減力量,便控制或攻伐。也作「夷伐夷」、「夷治夷」。
不患無位,患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擔心沒有職位,只擔心是否有能力任職。語出《論語.里仁》:「不患無位,患所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次序、程度、數目、位置等在某一點之上。《論語.雍也》:「中人上,可語上也;中人下,不可語上也。」漢.王襃〈四子講德論〉:「三代上,皆有師傅,五伯下,各自取友。」
2.總括上文。如:「上所言純屬虛構,不必當真。」
寡敵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數的兵力抵禦眾多的人馬。如:「只要我們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必然能夠寡敵眾。」
其昏昏,使人昭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昏昏,愚昧無知。昭昭,明曉通達。全句指用自己的蒙昧無知,去指導人,想要使人明白通達。《孟子.盡心下》:「賢者其昭昭,使人昭昭;今其昏昏,使人昭昭。」
佚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方疲勞、實力減弱時,再予痛擊。《孫子.軍爭》:「近待遠,佚待勞,飽待飢,此治力者也。」也作「逸待勞」、「逸待勞」、「用逸待勞」。
文害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拘泥於字詞的解釋,而影響對整句話的理解。《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文害辭,不辭害志。」《鏡花緣》第一八回:「讀者不文害辭,不辭害志,自得其義。」
手加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手放在額頭上,表示慶幸、感激。《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衛士望見,皆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水滸傳》第四二回:「宋江手加額,稱謝道:『慚愧!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又救了我的性命。』」
吏為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吏為師」是指在國家政治與教育合一的情況下,官吏為教師,法令規章為教育內容的教育制度。在春秋時代前,制度規章、史料文獻及其他學術資料均收藏於官府中,天子、諸侯或其他貴族屬下並有專職人員保管和研究這些資料,而此等專職官員也兼任教導貴族子弟有關制度規章和禮儀,備未來襲爵治國,所當時政治與教育是合一的。
  到了春秋時代,封建制度逐漸解體,越來越多貴族屬下的文化官員失去官職,流落民間。他們的專長在於禮樂文藝、典章制度,便傳授這些知能來維持生活,於是學術和文化開始流傳於平民階層,逐漸造成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學術蓬勃發展,而有百家爭鳴的盛況。
  戰國末期,開始有人厭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