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玄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魏晉時代,何晏、王弼等發揮道家老莊思想,融合周易等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思潮。因為談論的為玄虛的道理,故稱為「玄學」。
儒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儒家學說的學者。亦泛指讀書人。漢.王充《論衡.超奇》:「故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三國演義》第八六回:「人皆言東吳多賢,誰想懼一儒生!」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2000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而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事蹟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將中國帝王置於世界與宇宙的中心,是天上與地下間的樞紐。對下,帝王秉承天命,代天而治;對上,帝王為人世的代表, 承擔對上下四方祭祀的責任,遠古時領導者為大祭司政教合一的特色仍然存在。...
名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分與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與倫常道德為準則的禮法。《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晉書.卷四九.阮籍傳》:「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
中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儒家以中正平和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養。後亦泛指平衡穩定、不受干擾的狀態。《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
鄒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人類社會的歷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循環向前的。在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他認為,儒家所稱的中國只不過是全部天下的九分之一。中國是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分為九州,就是禹的時候劃分的;而中國之外還有八個州,都被大海環繞,每個州又分別分為九州,而且由於方位偏遠語言各個州的風俗都不一樣。 著作 據《漢書•藝文志》,鄒衍著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則說他著作「《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還有一本《主運》。 評價 司馬遷《史記》中列他為稷下諸子之首,說「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
智仁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慧、仁德、勇敢。儒家思想中認為君子所必須具備的三種德性,有「三達德」之稱。
主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事物發展的主要趨向或中心力量。[例]儒家學說為我國學術思想的主流。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
不暇暖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席不暇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淮南子》為漢淮南王劉安集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一本書,其中思想駁雜,世以為雜家之代表。內〈脩務〉一篇以聖人之「有為」駁難道家之「無為」,並提及孔子、墨子為「有為」之例證。孔子和墨子都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分別為儒家與墨家的創立者。孔子為宣揚儒家的仁義思想,周遊列國長達十三年,到六十八歲時才返回祖國魯國。墨子是戰國時代魯人,主張消弭戰爭,平等互愛,由於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大大小小的征戰不斷,墨子於是奔走四方,說服各國君王放棄戰爭。他們汲汲於行道,以天下為己任,一生都為天下生民而到處奔走,所以才會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落腳處的煙囪...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