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9.64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科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生」稱之。但分「已冠」(十六歲以上)、「未冠」(十五歲以下)兩個層級出題。 科舉的出題全部皆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科舉考試的依據。 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也意味著經學的研究方向只限於大全之內,而不可標新立異之說。在絕對統一的墨守一經之模式之下,士人對諸經的研究被嚴格的限制在朝廷所允許的範圍之內,思想受到禁錮,陳陳相因,毫無生氣。文体主要是八股文。
朱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巨大。他的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學術界常以「程朱學派」稱之。 評價陳榮捷肯定朱熹的成就:一、新儒家哲學之完成。二、道統觀念之完成。三、以四書代五經。
經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經,儒家的重要典籍。傳,解釋經文的書籍。經傳統稱聖賢所著的書。《後漢書.卷六六.王允傳》:「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三國演義》第八六回:「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王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漢朝的劉氏禪讓,建立了「新朝」(公元9年—23年在位),後來在新朝政權結束後,漢朝恢復了其政權。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是王莽篡漢立新朝,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的社會改革者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一書中就持此觀點,他說:“……王莽是儒家學派的巨子,以一個學者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國歷史上僅此一次。他奪取政權的目的與劉邦不同,劉邦之類只是為了當帝當王,滿足私欲。王莽則有他的政治抱負,他要獲得更大權力,使他能夠把儒...
讖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讖緯是中國古代「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緯」為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
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為戰國時代著名的儒家大師,他與荀子分執性的善惡兩論,繼承並發揚孔子的學說。孟子名軻,山東人,是子思的弟子,曾做過齊卿。孟子提倡仁政,主張民貴君輕,有鮮明的民本思想。而其思想言行都收在《孟子》一書中,辭章由以氣勝,曾自言:「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影響後代氣與文學的關係。孟子語言的犀利,智思的精妙,使其文章與人一種氣勢縱橫的美感,於歷代的哲理散文中熠熠生光。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劉勰(約465~約532年,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日照市莒縣),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幼喪父,篤志好學,因家貧,住在佛寺。十多年後,他精通佛教經論,並鑽研了儒家經典。30多歲時,寫成3萬7千字的《文心雕龍》,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劉知幾的《史通》、清朝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並稱中國文史批評三大名著。早年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定林寺僧 校定佛經。梁武帝時,任奉朝請、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樣尉等,為昭明太子蕭統及文士沈約所重。晚年出家 ,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50篇,發...
惠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有關“歷物之意”的命題,主旨在於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論證他的哲學宇宙觀和方法論。惠施和儒家學者不同,他能夠擺脫殷、周宗法奴隸制下的天命神學、祖先崇拜、宗法觀念等一套“敬天地,事鬼神,祭祖宗”的傳統思維模式,而直接探索宇宙萬物本身的發展規律。這標誌著我國古代民族的科學思想水平和認識世界的能力,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有了相當的提高,是春秋戰國時代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惠施的學說能夠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儒、墨、道、法諸家並立於顯學之列的深刻歷史原因。在先秦思想史上,博學多才的惠施主要還是一位“以善...
劉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有集六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劉子政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評價他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學,非常勤奮。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為人平易,廉潔樂道,不交接世俗,而專思經術。晝讀書傳,夜觀星宿,經常通宵達旦。”
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智慧卓越、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人。[例]儒家的學者認為每一個人都可達到聖人的境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