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的說法。 思想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周易》、《春秋》、《論語》皆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著作  《論語》,是影響中國人言行思想最重要的一部書,書中記載的多是孔子及弟子...
經驗學習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ELC)經驗學習圈是探索活動的主要基礎理論架構,也是經驗教育的主要學習模式。不同的學者對經驗學習圈有不同的看法,但探索活動經驗學習圈的架構主要是以Kolb在1984年提出的四階段之循環經驗學習圈,根基於John Dewey經驗教育哲學、Kurt Lewin的經驗教育哲學、Vygotsky的知識建構論以及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依此整理出學習的循環圖。研究者整理Kolb...
抽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哲學上指從個別的、偶然的不同事物中,分析出其共同點的思想活動。相對於具體而言。
永續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求每個人體會人和環境間的緊密依賴及連結關係。環境及永續之議題橫跨生物學、地球科學、社會學、地理學、哲學等各科學為一跨領域的議題。此外,其涉及的範圍固然是全球性的,但也應留心地方性的議題。3.系統性思考:要實現永續發展,必不能忽視系統性思考的重要性,任何理念與想法都應該公開接受理性的辯論。4.全民參與:永續發展教育不僅要連結不同領域的的知識及專業人士,也是公私部門、各行各業的責任。5.多元文化考量:永續發展教育應根植於在地之經驗與文化,在編製教材時,更;考慮不同地域之文化差異。6.培訓行動:永續發展之最終目的在培育有知識...
康米紐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不斷精進,使靈魂和身體相配合,反對了天主教「肉體是靈魂的監獄」之看法。(二)知識論:基於「泛智」的哲學觀念,希望嬰孩在六歲以前,要了解各種知識的概略,主要途徑為透過感官的實物教學。 教育觀1. 教育目的:希望獲致和平、安詳、康樂的幸福社會。2. 教育主張: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認為人是由上帝創造,因此人皆有相同的價值,所以主張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權力,無論貧窮、階級、性別…等,因此設計了全民入學的學校制度;此外,所有事物皆由帝創造,故任何事物皆有學習的價值。3. 教育方法:自然教學法(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4. 教育制度:根...
分布式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領導更有效率的藍圖,也不是更好領導的處方,而是分析領導實踐的方式。分布式領導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哲學,它強調去集權化、社會責任和集體學習,鼓勵部屬學習如何領導,裨益於社會資本的增加(Grint, 2005)。指在一個組織中領導活動散布於各個成員,每個成員在其負責領域和信任與合作氛圍下,參與領導實務運作,擔任領導角色並承擔領導責任,以利達成組織任務及提升組織效能。 分布式領導特徵 多樣領導組織領導者不只是首長而已,還包括部屬;在學校中,校長、行政人員和教師都可扮演領導者角色,從事領導實務工作。 相互依賴分布式領導不只是...
屬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於、關於。如:「這些問題屬於哲學範圍。」
敻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作品3 著作4 評價 生平  敻虹,本名胡梅子,1940年生(民國二十九年),臺東人。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文化大學文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敻虹是在1957年時,以新人姿態首次在余光中於〈公論報〉中所主編的〈藍星詩刊〉中發表詩作。當時余光中因為有事而托黃用代編一期的〈藍星詩刊〉,而當時的黃用把敻虹的詩作放置於刊頭。從此之後,只要是余光中所編的詩刊,包括《文學雜誌》和《文星》,只要是敻虹的詩作皆被採用。以後她的詩作亦出現在余光中所編的詩刊如《文學雜誌》和《文星》。余光中在後來甚至用「謬思最鍾愛的...
進步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為訓練的方式。[註2] 備註[註1]George R.Knight著,簡成熙 譯(2011)。教育哲學導論,頁114。五南。[註2]George R.Knight著,簡成熙 譯(2011)。教育哲學導論,頁116。五南。
教育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要特徵哲理+應用,社會學知識原理的教育應用,教育學者為主,其特色為: 重視社會行動 應用取向 偏重哲學性。認為教育有「社會化」和「選擇」兩種功能 認為教育社會學為社會學的分支,教育組織是其良好的研究領域,採驗證取向,強調社會學理科學驗證、分析,以建立理論目的,研究者以社會學者為主 解釋的、批判性的、質的研究取向,微觀的研究內容,代表理論如現象學、符號互動論、俗民方法論、知識社會學、批判理論等 代表人物 華德(L.F. Ward)、 -{塗}-爾幹(E. Durkheim)、 韋柏(M. Weber)、 孟漢(K. Ma...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