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8.92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願景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 願景領導重點(引自陳嘉陽,2012)形成願景:先進行組織的SWOT分析,參酌成員的願景,組織的哲學理念等,討論出具前瞻性、開創性的願景。推展願景:願景的推展應依討論→執行→修正→討論,如此週而復始,才能讓成員找到適合自己前進的方式。催化願景:領導者必須建立一種變革的組織氣氛及文化。領導者要經常且熱切地談論願景、鼓勵實驗,在不可避免的困難面前仍屹立不搖。 學校願景發展階段(引自吳佳錚,2008)建構願景:全體成員共同參與,透過意見討論、信念溝通與價值分享的方式,結合大部份成員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期待與欲實現的理想景象,化...
亞理士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主要理論架構2.1 基本理論2.2 教育思想3 影響4 參考資料 生平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也是亞歷山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不僅研習當時每一門學科的知識,而且也對大多數學科做出貢獻。他總結了古希臘哲學與各門知識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
賈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誼的思想可分三個大方面。一、是具體的施政主張,主要講削藩、撫邊、務本、鑄錢,都為時事政治而發。二、是哲學思想。總體講,賈誼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也具有一定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鵩鳥賦〉中,他承認萬物是由天地、陰陽二氣自然產生的,且認為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永遠無休止。這就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承認了萬物都在運動變化的規律。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了,他早年寫的〈六術〉、〈道德說〉中,在對「道」的解釋上是有唯心成分的。三、是政治思想。這方面的內容特別值得強調,因為...
灌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灌輸(indoctrinating)灌輸是一個教育術語,中外使用多年,但其概念並不明確。英國的教育哲學,近年走向觀念分析學派的途徑,對於教育用語概念的釐清,貢獻良多。灌輸和教學,在概念上最為接近,因此對其分析也就用力甚勤。我們說,「某人正在灌輸學生」,我們真正的意思是什麼?灌輸一詞的界說實在有待商榷。許多學者各從不同角度,設法解決此一問題,但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某些學者依據此詞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方式,而提出說明;某些學者採用此詞在教育理論上專門性的概念,而加以界定;而某些學者則藉著此詞與制約、宣傳等概念得比較,而顯...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任何事。男人怎麼做她就怎麼做,她應把男人當做主人來侍奉,她應畏懼男人,服從和臣屬於男人。」以現代的哲學與社會運動的觀點來看,女性主義的通常以18世紀的啟蒙時代思想家為起源。如瑪莉·吳爾史東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紀之前少數幾篇可以稱得上是女性主義的著作之一。吳爾史東克拉芙特將女性比喻為高貴、社會菁英、嬌生慣養、脆弱以及有知識與道德怠惰的危險,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對於這樣的情況都有責任,並且認為女性擁...
必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哲學上指事物發展變化依照理法不變的規律。
亞里斯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384~前322)希臘大哲學家和天文學家,主張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曾就學於柏拉圖,後歸雅典,聚徒講學,繼承蘇格柆底以來的希臘哲學,而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是首位系統陳述三段論法原理的人,奠定邏輯思維的基礎。著書甚多,以《辯論術》與《詩學》二書,對後世影響最大。也譯作「亞理斯多德」。
心理建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地方自治的五大中心工作之一。以知行哲學為基礎,以心理的澈底改造為前提,力求打破知易行難的舊觀念,發揮實踐的新精神。是孫文學說中革命建國的基本要件。
蘇格拉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470~前399)雅典人。為希臘大哲學家,因見民情侈惰,乃以移風易俗為己任,提倡知行合一說,為西洋哲學之祖,從遊者甚眾,有「西方孔子」之稱。為維護客觀真理價值而與詭辯派激辯,被控以邪說惑眾,不崇國教,後被判服毒而死。
導向學習的主張與近代的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學習觀亦是一致,建構主義是一種教育哲學,其主張認為學習者必須自己建構知識。每個人為了要了解、預測或控制自己的環境,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且其認為學習者所建構出的知識沒有對或錯、不是絕對的 (absolute),而是強調知識而是根據學習者先備知識對世界的理解與整體觀 (overall view),而且所謂的「理解」,是來自於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產生認知衝突進而刺激學習,逐漸地建構起來的,因故必須透過與他人比較、分享對知識的理 解,並根據所獲得的經驗重新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