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0.32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巴夏(Sir Harry Smith Parke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貌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推廣人際儀的活動。如:「校園裡推行貌運動後,學生變得更溫文有了。」
畢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為畢業生舉行的畢業儀式。如:「畢業典會場中,充滿了感人的氣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贈送的物。如:「新春贈」、「年節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祭祀之,為古五之一。《周.春官.大宗伯》:「以吉事邦國之鬼神示。」
2.婚。宋.秦醇《譚意哥傳》:「君若不棄焉,君當通媒妁,為行吉,然後妾敢聞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首篇篇名。分上下二篇。以其篇記吉、凶、賓、軍、嘉五之事,明其委曲,故稱為「曲」。
國民儀範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970年,內政部依傳統俗和現代生活狀況而制定的儀範例。《國民儀範例》與《國民生活須知》(西元1968年頒行)均為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中期,中華民國政府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物,係屬國家對於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內容所進行的規範化作為。參見「國民生活須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條。
導德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以道德感化百姓,樂教導民眾,使民知廉恥而歸服。為仁政的方式。《舊唐書.卷六三.裴矩傳》:「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之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明.孟稱舜《桃花人面》第五齣:「小生與姐姐,雖無六之期,偶有半面之雅。」
2.古代冠、婚、喪、祭、鄉、相見等士。《記.王制》:「司徒脩六,以節民性。」
3.古享祭宗廟之,指肆獻、饋食、祠、禴、嘗、烝。見《周.春官宗伯.大宗伯》唐.賈公彥.疏。
4.古代朝見之,指朝、宗、覲、遇、會、同。見《周.春官宗伯.大宗伯》。
落成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築物完工時舉行的啟用儀式。如:「那棟耗時三年興建的辦公大樓,預計後天舉行落成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