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1.25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敏捷。《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
國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家的大體。《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贊曰》:「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
連篇累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連篇累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隋書.卷六六.李諤列傳》載,李諤是隋代著名的文人,十分受到隋文帝的重用,被授與治書侍御史的官職,又被封為南和伯。他為人正直,通達時務,很受眾人的推崇。他的學問和口才都很好,對任何時事不滿就寫文章上書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文帝幾乎都會接納。李諤看到當時人所寫的文章,多半承襲六朝的風格,詞藻雖華麗,但內容卻十分空洞。於是上書皇帝,說明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古時候風行教化,人人知書達禮,寫的文章都能表達美德與大道。但是到了後來,禮教漸漸衰落,為文不再注重道理,只知計較字詞的運用,內容也不外乎是形容風花雪月。李諤認為這種風氣對社會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應該立即矯...
達權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見過世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達社會的人情事理及各種常識。《紅樓夢》第一六回:「明兒你見了他,好歹描補描補,就說我年紀小,原沒見過世面,誰叫大爺錯委他的。」《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恰好有十幾個從南方來當教習的,都是江浙一帶的人,見過世面,懂得編書的法子。」
正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正當、平正的法則。《淮南子.兵略》:「立正法,塞邪隧,群臣親附,百姓和輯。」《漢書.卷六六.公孫賀等傳.贊曰》:「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上權利之略,雖非正法,鉅儒宿學不能自解,博物通達之士也。」
通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達脫俗,曠放不拘。《晉書.卷八三.袁瓌傳》:「耽投馬絕叫,探布帽擲地,曰:『竟識袁彥道不?』其通脫若此。」《南史.卷六一.陳慶之傳》:「(慶之)暄素通脫,以俳優自居。」也作「通侻」。
通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通達的議論。《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講聖哲之通論兮,心愊憶而紛紜。」《舊唐書.卷二六.禮儀志六》:「當春秋二百年間,魯凡城二十四邑,唯郿一邑稱築,其二十三邑,豈皆有宗廟先君之主乎?執此為建主之端,又非通論。」
壽陵忘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不識時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多人都嘲笑張霸不知變通,以致失去一個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後來「不識時務」被用來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也用來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