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5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湖南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湖南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兼設少量理、文、管學科的理工類大學;一九七八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機械電子工業部。校址在長沙市岳麓山,占地一千餘畝,校舍建築面積三十三萬多平方公尺。
湖南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的岳麓書院和清末的湖南時務學堂。民國十五年(1926)一月,湖南省政府頒布〔湖南大學組織暫行條例〕,由湖南工業專門學校、商業專門學校、法政專門學校合併,正式組建成省立湖南大學,建校於岳麓書院舊址。十六年(1927)五月因「馬日事變」停辦;十七年(1928)四月復校;二十六年(1937)七月改國立,屬國民政府教育部領導。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於二十七... |
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位於北京海淀區清華園。係大陸地區最著名的中學之一。
清華附中前身係清華大學教職員工子弟學校─成志學校,於民國四年(1915)創辦。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內遷昆明,改為西南聯大,成志學校停辦。三十五年(1946)學校復課,增設初中部,教育家李廣田任校長。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余冠英、鄭桐蓀等擔任志成學校管理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與燕京大學附屬學校初中部合併,改為清華大學附設中學,僅有初中部,只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員工子弟。一九六○年學校另新建校舍,擴大為有初中、高中部的完全中學,改名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向全市招生。一九六四年試辦... |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是大陸地區建立的第一所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的中等師範學校。該校於一九八二年籌建於南京市螺絲橋街,一九八五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根據當時教育部的規定,該校負責培養全國特殊教育的小學師資,學校設盲童教育、聾啞兒童教育以及弱智兒童教育三個專業,學制四年。招收初中畢業生。每年招收盲童教育、弱智兒童教育各一個班,聾啞兒童教育兩個班。每班最高限額四十人。學生由各省、市、自治區選送,畢業後回原地區工作。學校的課程設置分文化課、特殊教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術課三類,其中有特殊學校語文、數學、常識等及其教材教法,現代化教學手段、特殊教育學、特殊心理學、眼耳神經和精神醫學基礎、職業技術教育及語言聽...
|
基礎薄弱學校(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基礎薄弱學校主要指未達最基本教學條件的中、小學校,如:沒有安全的校舍,沒有課桌課椅,沒有黑板粉筆的學校。此外,學生程度特別低的,也可稱為薄弱學校。
一九八○年代初,中共中央在〔關於普及小學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要求各地「用兩、三年或稍長一些的時間,做到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所謂「一無兩有」)教育部也要求各級政府要把盡快能解決中、小學危房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要有一位負責人親自領導,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審查落實工作計畫,並組織實施,使學生安心,家長放心,教師和學校領導不擔心。(參見「一無兩有」) |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大陸地區以採用廣播、電視、印刷和視聽材料為主要教學手段,面向全國進行遠距離教學的開放性成人高等學校。其前身是一九六○年三月九日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北京電視大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一九七九年恢復開辦。現為國家教育委員會直屬院校。校址在北京市復興路八十三號。
該校主要任務是:(1)協助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的發展規畫;編製年度招生計畫。(2)制定統一開設專業的教學計畫和統一開設課程的教學大綱;負責教材的編寫、出版和發行;製作編播教學節目;負責統一開設課程的考試和命題工作。(3)制定廣播電視大學教學、教務、考試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 |
東北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北大學是一所以冶金類學科為主,兼設文、理及管理類學科的多科性高等學校,一九六○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冶金工業部。校址在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三號巷十一號,占地近二千六百畝(校本部一千六百五十畝),校舍建築面積五十七萬平方公尺。
原東北大學創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四月,當時為東北地區最高學府。十七年(1928)八月,張學良將軍兼任校長。學校初設文、法、理、工四個學院。九一八事變後,學校曾先後遷往北平、西安和四川三台等地,三十五年(1946)五月遷返瀋陽舊址。學校的前身主要是原東北大學工學院,民國二十六年(1937)曾與西遷的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及焦作工學院合... |
成都科技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都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以材料和能源為重點,在輕紡與化工方面頗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一九七八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四川省成都市一環南路一段二號,占地一千零三十畝,校舍建築面積三十六萬平方公尺。
成都科技大學的前身是民國三十三年(1944)秋建立的四川大學工學院;一九五○年代初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於一九五四年八月獨立建院,定名成都工學院,設機械、電機、水利、土木等四系;同年十一月,四川化工學院併入;一九五六年,植物纖維及造紙專業、糖品物專業分別調往天津大學與華南工學院,水利技術建築專修科停辦;一九六一年土木系遷往重慶交通學院;一九七八年十月改現名... |
中國人民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人民大學是以社會科學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性大學,一九五四年經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北京市海淀區海淀路三十九號,占地近九百六十畝,校舍建築面積約三十八萬平方公尺。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政務院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任命吳玉璋為校長,一九五○年二月先行招生,一九五○年十月正式建校。一九五三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中央財經學院、山西大學財經學院併入。一九五四年,對外貿易專業畫出,建立對外貿易學院。一九五五年,俄文系和外文系畫出,分別建立俄語學院和外交學院。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七二年十... |
五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育」在大陸地區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進行「五育」,是為了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理想、道德、紀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 智育,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培育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 體育,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經常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逐步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術水平,... |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指大陸地區文化大革命時期,由北京市中學生郭兆英、曲折、王紫萍等十名同學帶頭,在一九六七年十月九日主動去內蒙錫林郭勒草原插隊落戶開端,後又在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的號召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一場知識青年從城市到農村的大遷徙運動。此運動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才大致停止。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