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0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潘希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28年,舉家遷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1935年,發表第一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黃》於「浙江青年」雜誌。1936年,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之江大學後來歷經整併,最後併入現在的浙江大學),大學期間,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飽讀中西文藝作品。「琦君」筆名的由來,是因夏承燾老師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稱。中日戰爭期間,父親潘鑒宗與母親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1941年,大學畢業,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1943年,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今溫州二中)。1945年,抗戰勝利回杭州,...
孔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薦禰衡表》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讚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復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併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
張曉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06年退休。她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作品曾入選台灣中學的中文教科書。 著作《給你,瑩瑩》1966年,商務出版社《地毯的那一端》1966年,文星出版社《哭牆》1968年,仙人掌出版社《愁鄉石》1971年,晨鐘出版社《第五牆》1973年,香港:基督教文藝《安全感》1975年,宇宙光出版社《黑紗》1975年,宇宙光出版社《曉風散文集》1976年,道聲出版社《曉風小說集》1976年,道聲出版社《曉風戲劇集》1976年,道聲出版社《桑科有話要說》1976年,時報...
中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團體的主要成員。《孽海花》第二九回:「千秋聽了,非常歡喜,就把青年會的主義、組織和中堅分子,傾筐倒篋的告訴了他。」
服務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經由定期安排的心得報告或批判反思活動,例如課堂討論、發表或心得寫作,以幫助學生學習」(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如:在「法律」或通識教育「公民與法律」課程中老師為學生安排去人權機構服務,透過有計劃的選擇、定向及安排由學生與被服務機構一起決定學習服務目標,學生於定期服務中,回到教室在老師設計的結構化活動中(日誌、研讀、討論)反思他在服務機構的經驗並充分與課內所學的主題(如:民主、公平、正義等)結合,或在服務機構,與被服務者一起進行反思亦可,最後由學校老師、服務者及被服務者一起分享及評量學習的成果,這樣的服務...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修的讚揚和重視。十六歲研究古人文章,如果發現超群拔萃的,便撰文與其作比較,細心揣摩。為了增長見識,青年時代的曾鞏多年在外遊歷,足跡遍及祖國的華中和東南部。  宋仁宗嘉佑二年(西元1057)曾鞏中進士後,歷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後來又較長時間擔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後到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曾鞏為地方上做了許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時,碰上荒年,他諭示屬縣富戶,拿出余糧,以比官價略高的價錢賣給貧民,又由政府出谷五萬石貸給農民作種子。在齊州時,為地方除去不少惡霸。在襄州時,親自調查...
龔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年歲”(《西域置行省議》)!他的思想所以特出於當世,在於他從青年時代起,即還在所謂太平盛世,就意識到這個深刻變化的時代。他對封建國家的新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但他處在過渡時代的開始階段,他的思想發展是有一個艱苦、複雜和曲折的過程的。他最初自然地接受了乾、嘉以來的“顯學”即以戴(震)、段(玉裁)、二王(念孫、引之)為代表的正統考据學派的影響,但他能不為所囿,以一種特有的敏銳的眼光觀察現實,對腐朽黑暗的現實政治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等),並...
張我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呻吟的擊缽、吟唱舊詩之中,加上台灣總督府對士紳階級的懷柔政策,鼓勵吟詩、做對,更使這班士紳大老、權貴青年不事反省關心其本身所處的政治、社會現狀,沈醉於風花雪月的迷夢中,社會上許多青年學子亦群起仿效。直到1924年4月6日,張我軍於「台灣民報」上登出一篇文章《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才一記打醒了許多人的春秋大夢,揭起了台灣新文學的大旗,欲打倒那陳腐頹敗的舊文學。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
王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半以來,由於王充的批判性文風與唯物色彩特別受到青睞,正面的評價幾已呈一面倒的局勢。《論衡》一書,由青年寫到老年,應是他一生心血所聚。上虞烏石山(今上虞章鎮濱筧槍山)有王充墓。《論衡》一書的精神在「疾虛妄」(〈佚文〉)。疾虛妄,疾的是「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對作〉)。漢朝是個讖緯符錄盛行的朝代,王充由於看到了世傳儒書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像《淮南子》就記載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並出,堯上射九日等荒誕的故事。而這等書籍傳說,在民間可謂比比皆是。所以王充感到「心濆涌,筆手擾,安能...
殫思極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殫精竭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殫精竭慮」原作「殫思極慮」。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於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出身在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青年時期,由於戰亂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長期貧困與居無定所的生活,讓白居易真實體會了人民的痛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中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極能反應真實的世界。白居易仕宦生涯的前期,可說是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便登進士,三十二歲任校書郎,後來又被拔擢為翰林學士。在這個時期,白居易有感於自身所見所聞,故深有經世濟民的使命感,〈策林〉七十五篇就在此時寫成。文中白居易針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