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7.50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馳電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馳電掣」之典源,提供參考。 《六韜.卷三.龍韜.王翼》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神威,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卒,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1>。 〔注解〕 (1) 不知所由:不知道...
鼎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為三方如鼎足般對立。《三國演義》第一○八回:「天道三十年一變,豈得常為鼎峙乎?」
否往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泰來否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兢兢翼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兢兢業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書經.皋陶謨》是記載,皋陶(ㄧㄠˊ)和帝舜、禹等謀議國事的重要文獻。典源這裡所節錄的是皋陶對以德治國這個理念的看法。除了使政事的運作合乎天道運行之外,皋陶認為,有封地的諸侯不能沉湎於逸樂貪欲之中,應該以戒慎恐懼、認真小心的態度,處理日益繁多的政務。後來「兢兢業業」被用來形容戒慎恐懼,認真負責的樣子。
好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變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變。《楚辭.屈原.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三國演義》第九一回:「孔明曰:『天道變易不常,豈可拘執?吾今且駐軍馬於漢中,觀其動靜而後行。』」
得手應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
大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常道。《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物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物所給予人心的牽掛和負擔。《莊子.天道》:「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唐.杜甫〈發同谷縣〉詩:「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