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27.5515 ms
共 10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從的。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是利益交換的心態,他幫助別人是因為希望別人也幫助他。而且在利益交換時總希望得到者比付出者多。第二期 習俗道德期(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九歲以上到成人,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一般都是遵從世俗或社會規範。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乖孩子取向)-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讚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社會大眾認可的就是對的,社會大眾反對的就是錯...
|
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請求、幫助。如:「請託」、「懇託」。《儒林外史》第四回:「三房裡曾託我說媒,我替他講西鄉裡封大戶家,好不有錢。」
|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解釋佛理,你們很容易就能了解。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對瞎子說各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
|
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供給、幫助。《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漢.高誘.注:「資,給。」《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今棄不耕,適足以資敵,將皆為所有矣,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
|
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輔佐、幫助。《詩經.大雅.既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
不情之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合情理的請求。常用於請託時的客套話。如:「請原諒我的不情之請,並希望你能幫我這個忙。」
|
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煩擾,為請人幫忙的客套話。如:「勞煩」、「勞駕」、「偏勞」。
|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因為幫忙救火而被燒傷的人,惟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才是。相同地,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不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了。」宣帝看了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賜給徐福財帛官爵,做為獎勵。後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慘重。
|
借花獻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躍出瓶外,善慧看到,懇切地要求將花賣給他。婢女受到善慧誠心所感,答應給他五朵青蓮花,另外兩朵則託善慧幫她拿去獻佛,為自己積功德,並要善慧答應,在他未得道之前,兩人生生世世結為夫妻。在善慧將花獻給燃燈佛後,燃燈佛告訴他日後必可成佛,號為「釋迦牟尼」,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前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借花獻佛」,用來比喻借用他人的東西來作人情。
|
安步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士,都是住在鄉野的『匹夫』而已,怎麼可以跟君王比?」顏斶又反駁說:「當然不是!古代聖王都是有賢士的幫助才能建立功業,就是因為他們能尊重士人,不恥下問,諸侯還用『孤』、『寡』等自稱,表示自己得不到臣民愛戴。之所以被稱為明主,就是因為他們明白士人的尊貴,能夠禮賢下士。」齊宣王聽了他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表示要請他當國師,讓他以後每天有美食可享用、有華車可以乘坐,連妻子都有漂亮的衣服穿,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是,顏斶卻推辭了,寧願回歸鄉里,過平淡的生活,並說自己可以「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意思就是沒有肉吃的話,就把吃飯時間挪晚,等餓一點再吃,吃起飯來就會更香,當作是吃肉;沒有車子坐,就悠閒安穩...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