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北大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劉鳳學創作的第87號作品、王素珍服裝設計、張心龍舞台設計;舞中〈婚禮〉、〈祝福〉兩段的音樂係由作曲家夏炎根據舞蹈動作譜曲;由新古典舞團於1977年11月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首演。「北大荒」是我國東北從哈爾濱到國境黑龍江一帶的古老稱呼。這塊土地上有漢人、滿人、蒙古人、原始生活的赫哲族、鄂倫春族、索倫族,還有白俄人……生活在這廣闊空間裡所有的人們,為了光榮的生存,作忘我的奮鬥。全舞分〈邊境〉、〈春〉、〈婚禮〉、〈祝福〉四段,表現的是這群人的英勇形象與真實的生活寫照。
新古典舞團《抽象與寫實》演出節目單1977。
|
產業道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為便利鄉鎮村里與產業地區間農產及生產資材之運輸,並為開創農村繁榮及提高農民所得之基層建設。
|
小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大陸地區稱個體農民為「小農」。
|
佃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民向地主租借土地耕種時,需交納給地主的地租。
|
複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同一耕地上,一年播種及收穫兩次以上的耕作方式。如:「為了增加農民收益,政府鼓勵農民採複種的方式耕作。」
|
魂飛膽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魂飛魄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變得極為慌亂,或是失去知覺,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在所引典源宋.劉宰〈鴉去鵲來篇〉中,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弄得家徒四壁。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心中非常驚恐害怕,有如魂飛魄散。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二)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因此「...
|
獻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載古時宋國農民,冬日在太陽底下幹活,感到溫暖舒適,便覺得這是個妙法,想獻給國君以求重賞。典出《列子.楊朱》。後比喻人的見識淺陋,視平常事物為珍奇,並妄想他人亦會欣賞重視。今日用法多含謙義。如:「我只是學作獻曝,思慮不周之處,敬請海涵。」也作「曝獻」。
|
青黃不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青黃不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
|
艾麗查奧若什科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887年)和《鄉下佬》(1888年),它們描寫沙俄農奴制長期統治下農村愚昧落後的狀況,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命運。在其中尤以《涅曼河畔》最為突出。小說從1887年開始在華沙《繪圖周刊》上連載,1888年在一月起義25周年紀念時成書,其傾向十分明顯,即通過此書回憶與反思一月起義,號召波蘭社會的改革,爭取民族獨立。正如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小說的情節的主線是1863年一月起義,書報檢查給創作帶來了困難,但是不以這為主線,則書中的一切就無法解釋清楚。」[4]小說塑造了貴族地主別涅迪克特•科爾欽斯基一家,缺少土地的
|
羅斯巴赫戰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才能改善人民的狀況。他以此為目標,進行經濟改革、允許宗教自由、取消酷刑。但是農民仍然要受到封建制度的管束。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腓特烈二世英文關鍵字:Frederick the Great 出處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243。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