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1.14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出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詞義3 用法4 相似詞5 相反詞6 例句 出處《戰國策》楚策:「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東晉》盧慎贈劉琨詩:「惟同大觀,萬殊一轍。」南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一:「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詞義前後一致,有如依循同一車輪軌道而行般。 用法形容前後之事幾乎相同。 相似詞實無二致 / 一般無二 / 同出一轍 相反詞迥然不同 / 然有別 / 天差地遠 例句這兩齣戲情節、架構如出一轍,後者難脫剽竊之嫌。
賠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例句4 近義 解釋 比喻沒得到好處,還受到二次損失。 出處 三國演義五十五回記載:周瑜向孫權獻計,假借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吳蜀聯姻聯盟以共同對付曹操,等劉備到了東吳後,再把他押為人質,向蜀漢贖回荊州。諸葛亮發現周瑜計謀,他幫助劉備到東吳娶親後再逃回成都,周瑜氣不過帶兵打來,卻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後來蜀國士兵笑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例句 籃球比賽時,阿皓撞人犯規後又辱罵裁,結果得了個「五犯畢業」,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啊。 近義 偷雞不著蝕把米
扶搖直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
行雲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流水行雲注音︰ㄌ|ㄡˊ ㄕㄨㄟˇ ㄒ|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liú shuǐ xíng yún釋義︰(一)猶「行雲流水」。見「行雲流水」(一)。 01.宋.劉過〈官舍阻雨十日不能出悶成五絕呈徐部詩〉其三:「秋霜烈日生前操,流水行雲意外詩。」 02.明.湯顯祖《邯鄲記.第二七齣》:「容止則光風霽月,應對則流水行雲。」(二)猶「行雲流水」。見「行雲流水」(二)。 01.《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及至他二位老人家,見了姑娘,不過談些風清月朗,流水行雲,絕談不到姑娘身上的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別、分別。通「辨」。《易經.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苟目能辯色,耳能辯聲,口能辯味,體能辯寒溫者,將皆以脩絜為諱惡。」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究,並讓學生經由實際的參與,在探究的過程中學得解決問題的技巧。  雖然探究式教學法在促進學童對培養批性思考上有極大的助益,但有些教師沒有自信能勝任探究式教學,甚至認為無法回答學童在探究過程中所提到的問題。而且探究式教學法常需花費較多時間,因而造成教學進度上的延遲,使得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仍採講述式教學法而捨棄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教學法的特徵學生主動研究自然事物與現象,並藉探索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知識,有效地形成認識自然基礎的科學概念。培養探究未知自然的積極態度。經由探究活動而學得的知識是「科學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識。  學生...
涇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涇河和渭河均發源於甘肅,流經陝西後會流注入黃河,涇河水流入渭河時,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清濁分明,依舊不混。比喻是非分明,界限清楚。語本《詩經.邶(ㄅㄟˋ)風.谷風》。[例]他處事幹練,是非斷涇渭分明,絕不含混。
棒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球類運動。相傳源於英國的板球運動,後由美國人朗特斯改良為棒球。比賽時,出場球員每隊九人,攻方打擊手有三次擊球機會,若擊出好球,跑完一、二、三壘後,回到本壘,得一分;若三擊不中,則出局。三人出局後改守方進攻,每場比賽有九局,各攻守一次為一局,九局賽畢,以得分多者為勝,兩隊得分相等,則延長比賽,直到決出勝負。[例]有一陣子,國內大街小巷都見有人在打棒球。 ◎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許李惟岳之嗣位而亂起。延及數年,身幾危,國幾亡,天下鼎沸,是豈可謂德宗之宜聽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據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許之,則又兵連禍結而不解。論者至此,而議已窮,謂不先其本,而急圖其末是已。顧1>處此迫不及待之勢,許不許兩言而2>。徒追咎於既往,而無以應倉卒,是亦塵羹土飯之言耳。 〔注解〕 (1) 顧:反觀、回頭看。 (2) 許不許兩言而:允諾或不允諾,只是兩句話的不同罷了。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境教等等),家庭的支柱,這些都是鷹架的一部分,但最後在成品完成後,都需要漸漸拆除,才能讓他擁有自我的斷,及自身的價值肯定。 參考資料註1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頁52-58。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註2 Robert.E. Slavin (2005),(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頁52-57。台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股份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