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衛,信乎?」明.李時珍《本草目.卷四九.禽部.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元史.卷三四.文宗本紀三》:「中書平章朵兒(失)〔只〕,職任台衡,不思報效,銓選之際,紊亂紀,貪汙著聞,恬不知恥,黜罷為宜。」
有條不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書經.盤庚上》:「若網在,有條而不紊。」指條理分明而不紊亂。唐.王勃〈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有條不紊,施緩政於繁繩;斷訟有神,下高鋒於錯節。」《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全虧他親家,把他西賓王孝廉請了過來一同幫忙,纔能這般有條不紊。」也作「有條有理」。
趨炎附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炎,指有權勢的人。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朱子語類.卷八十三.春秋.領》:「嘗謂左氏是個猾頭熟事,趨炎附勢之人。」《三俠五義》第六十二回:「觀內當家的叫做吳道成,生的黑面大腹,自稱綽號鐵羅漢,一身好武藝,慣會趨炎附勢。」也作「趨權附勢」、「趨炎奉勢」、「趨炎附熱」。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續資治通鑑.卷一○○.宋紀一○○.高宗建炎元年》:「時張浚等論不學無術,競氣好私,不早竄殛,無以謝天下。」
注音符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注音符號的沿革2 注音符號的功能3 注音符號的內容3.1 聲符3.2 韻符3.3 聲調4 參考資料5 關鍵字 注音符號的沿革注音符號自民國七年頒布以來,以使用了近百年,其間雖也有學者倡導使用羅馬拼音取代注音符號,但仍無發獲得普遍的認同。目前九年一貫領域中,仍是以注音符號為重要的指標。(註一) 注音符號的功能中國文字並非拼音文字,故無法透過文字知道讀音,甚至會因為各地方言不同,衍生出許多讀音而無法統一。「注音符號」是用來標示國字的音和國語的音的一種符號,是實施國語文教育的重要工具。其功用如下(註一)1.學會正確的國語發音。2.透過注音符號,將可擴充國字的識字量及閱讀量。3.可自我學習。4...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引三國魏.明帝〈詔報東阿王植〉:「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
繁文縟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盛世佐《儀禮集編.卷首上.領.通論制禮之本》:「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言禮則曰復、曰約;言教則曰一、曰不多,繁文縟節,非聖人語。」
螺旋式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件與環境,生物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6)學習科學過程技能可獲得許多處理,解決事物的方法。此六大概念領、基本上乃循螺旋式的發展模式加以架構的。其目的即再透過探究學習的過程,輔導兒童逐步體認、歸納形成這些基本的概念;同時也提供教師掌握課程架構的大方向,以便逐年擴展有關的學科概念而不致迷失於繁瑣的科學概念中。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