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劍拔弩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觸即發,箭在弦上反義:心平氣和,相安無事辨似: 「劍拔弩張」及「一觸即發」都可用來形容形勢非常緊張。 「劍拔弩張」已在備戰狀態,側重於形容氣勢的逼人;「一觸即發」衝突隨時會發生,側重於形容局勢的緊繃。 劍拔弩張 一觸即發 辨似例句 ○ ㄨ 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形勢~,大戰一觸即發。 ㄨ ○ 波斯灣戰爭~,真叫人擔心。
|
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負擔。如:「家累」。《呂氏春秋.審分覽.審分》:「主無所避其累矣。」漢.高誘.注:「累,猶負也。」唐.皮日休〈鹿門隱書六十篇〉:「古之官人也,以天下為己累,故己憂之。」
|
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0.歸屬。如:「重擔落在誰身上?」唐.杜甫〈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詩:「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伐陳,昭王救之,囤兵於城父,因得重病卒於城父。在位共二十七年,諡昭。
(6) 大夫:職官名。多係擔任中央要職和顧問。
(7)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生卒年不詳。本姓公孫,名包胥,因封於申,故又稱申包胥。伍員助吳伐楚,攻入楚都城郢,包胥入秦求援,依庭牆哭七日,秦王乃遣兵幫助楚國平定國難。後楚昭王論功行賞,逃而不受。
(8) 秦:國名,西元前248∼207。周孝王封伯益的後代於秦地,地約當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後為劉邦所滅。
(9) 于斧漁子:于斧,春秋時地名。漁子,漁夫。
(10) 適:...
|
江郎才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郡:南北朝時地名,位於今安徽省蕪湖縣東南,瀕水陽江西岸,以產宣紙著名。南朝梁明帝在位時,江淹於此地擔任太守。
(4) 冶亭:亭名,在今南京市。
(5) 郭璞:西元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人。為著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博學高才,好古文詩賦,又精通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曾為《爾雅》、《山海經》、《方言》、《楚辭》等書作注。
(6) 卿:對人的尊稱,此處指江淹。
(7) 見還:歸還。
(8) 五色筆:五色的彩筆。此處隱喻文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梁書.卷一四.江淹列傳》、《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
|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
|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述東漢東海恭王劉彊臨終前上書皇帝,感謝皇帝與太后的恩德。文中寫自己沒好好照顧身體,長年久病,讓大家擔心。太后和皇帝好幾次派使者、太醫提供方藥或看病。其中也用這種說法表示使者、太醫往來頻繁,連續不斷。後來「絡繹不絕」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至於「絡繹」一詞也出現得相當早,《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范蔡之說也。」李善注:「辭旨繁縟,又相連續也。」後世成語則以「絡繹不絕」為主形,馬字邊的「駱驛」遂罕見。如《隋書.卷四一.高熲列傳》:「其夫人賀拔氏寢疾,中使顧問,絡繹不絕。」
|
中流砥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砥柱般屹立在湍急的水流中。#語本《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二桃殺三士」
|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
|
眾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矢之的」典源作「眾射之的」。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先是王守仁在軍中趁工作閒暇授徒講學,之後再傳弟子徐階擔任內閣大學士時,在京師設講會講學,使得講學風氣興盛起來,造成一股潮流。自此,無論是在朝官吏或是地方士紳、長老,紛紛開始聯合講會,成立書院,相互應和。萬曆年間,由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建的東林書院,名號尤其響亮。他們時常譏諷朝政,評論人物,士大夫相繼依附,於是和東林書院有關的人都被稱為「東林黨」。但也因為名氣太大遭到毀謗,氣焰太盛招致各方的責難,批評的輿論接連而來,加上幾次的政治鬥爭都和東林書院的人有關,使得眾人攻擊的目標,都指向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等人。後來「眾矢之的」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