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阿毗達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三藏中屬於論藏的典籍。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意為對法、向法、無比法等特別的法。指對佛陀教法以非常詳細而系統化方式撰述的佛教典籍。《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論,謂傳生無漏慧教,此諸慧論,是彼資糧故,亦得名『阿毗達磨』。」也作「阿毗曇」。
漸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高僧依據經典,將佛陀的教法分成漸教、頓教。漸教是指教導的修學的方法有次第,由淺而深,須經長久時間,漸次修行。
佛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法器。參見「念珠」條。
班級管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級管理內容包括了教學內容經營(context management),也就是教學情境的管理,課程教法的管理。第二是學生行為經營(conduct management),就是學生常規管理、偏差行為輔導等等。第三是師生關係經營(convention management),包括親師關係經營、師生互動經營等等。
末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佛法流傳的最後時段。對這時期佛教現象描述,時間的計算、長短,不同經典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在唯識宗的描述,這時期佛教只剩教法,既無人修行,也無人證悟。時限約在佛滅兩千歲後的一萬年之間。《隋書.卷三五.經籍志四》:「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四分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後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六十卷,屬印度佛教法藏部的律典。內容記載僧團戒律規範和制戒因緣,主要分成四部分,故稱為「四分律」。唐代律宗所依據的基本律典,唐代以後並成為中國僧團共同奉行的律典。
法利賽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稱信奉猶太教法利賽派的教徒。法利賽派出現於西元前二世紀,主張遵守口傳律法,嚴格律己,篤信教義,鼓吹靈魂不死、肉體復活、犯罪要受懲罰等。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其後法利賽人不見於史傳,但法利賽派的神學思想依舊流傳。
胎藏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傳承的教法修行。主要是修習菩提心和大悲心。唐朝時由中印度無畏傳入中國,再東傳日本和韓國。
內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在皇城內教練武技,校閱士兵。《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帝初置內教法,旬一御便殿閱武。」
阿底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82~1054)梵語Atisa的音譯,意譯為「殊勝」,法名燃燈吉祥智。幼年出家。曾從菩提賢、金洲法稱修學,博通顯密,教證雙全,為當時超戒寺最傑出的學者。後應西藏王之邀至西藏弘法。使十一世紀朗達瑪毀佛後的西藏佛教得以復興。歷史上並以阿底峽入藏以後的西藏佛教為後弘期。對承傳其教法的是噶當派和格魯派有極深遠的影響。其著作保留在《西藏大藏經》中多達一百一十七部。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