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鴟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鴟得腐鼠,因畏懼鵷鶵這種高貴的鳥來爭食,而發出怒嚇聲。後用以比喻庸人俗輩以卑賤之物為貴,且害怕他人爭奪。參見「鴟得腐鼠」條。漢.桓寬《鹽鐵論.毀學》:「今公卿以其富貴笑儒者,為之常行,得無若太行鴟嚇鵷鶵乎?」
臨難不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秋水篇》 2.語譯 面對著危難而毫不畏懼。 3.故事內容 孔子周遊列國,路過匡地。由於孔子跟陽虎外貌相似,而陽虎曾侵犯過這地。所以,當地人就包圍了孔子。孔子的學生子路來救他時,發現老師談笑風生,就問他為何還有這樣的興致。孔子回答說:“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聽了老師一席話,子路對孔子非常佩服。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相反詞 驚惶失措、臨陣脫逃、臨陣退縮 5.例...
藜藿不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們畏懼猛獸,因而不敢上山採擷野菜。比喻國家有忠臣,奸邪不敢興風作浪。《漢書.卷七七.蓋寬饒傳》:「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姦邪為之不起。」
裹足不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果您上面害怕嚴厲的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整日住在深宮裡,迷糊度日。這樣下去,大則會亡國,小則會使自己陷於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是臣所擔憂的。」秦昭王聽了說:「懇請先生指教!不管事情大小,不管牽扯到誰,即便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也請先生直說。」范雎就向秦王進言實行遠交近攻政策,以統一中原。當下,秦昭王拜范雎為客卿,過了幾年,秦昭王把相國撤職,並且不讓太后參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後來「裹足不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裹足莫肯即秦」演變而出,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
背若芒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因畏懼而極度不安。《三國演義》第二○回:「朕每見之,背若芒刺。」也作「背生芒刺」、「芒刺在背」。
憚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畏懼而服從。《新唐書.卷一五六.李元諒傳》:「居軍十年,士心憚服。」
不敢則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極度謹慎、拘束或畏懼。《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月香暗暗叫苦,不敢則聲。」也作「不敢出聲」。
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中庸: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3) 時中:時時處於中庸之中。 (4) 忌憚:有所畏懼而不敢妄為。
辭淚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想把王彬殺了。當時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導也在場,一直試圖從中調解,以平息雙方的怒氣,但王彬仍然無所畏懼,神色自若,最後王敦因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還是放過了王彬。「聲淚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讜論侃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讜論,正直的言論。讜論侃侃指議論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無所畏懼。宋.蘇舜欽〈祭滕子京文〉:「往在諫列,讜論侃侃,屢觸權要,卒就貶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