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撥雲睹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撥開雲霧見太陽。語本《晉書.卷四三.樂廣傳》:「尚書衛瓘……見廣而奇之,曰:『自昔諸賢既沒,常恐微言將絕,而今復聞斯言於君矣。』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後以此語形容受到啟發,豁然開通的心情。或比喻一掃陰霾,見到光明、希望無窮的境遇。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自別兄長臺顏,一向有失聽教;今得一見,如撥雲睹日。」《隋唐演義》第四九回:「憶昔相從,多蒙教,至今感德。此刻相逢,何異撥雲睹日?」也作「撥雲見日」。
嘵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爭辯聲。唐.韓愈〈重答張籍書〉:「擇其可語者之,猶時與吾悖,其聲嘵嘵。」《聊齋志異.卷一○.胭脂》:「彼嘵嘵者直以桎梏靜之,何怪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面命耳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形容對人教懇切。宋.劉克莊〈擬撰科詔回奏〉:「幸以翰墨小技,待罪視草,詞意有未穩處,仰荷明主親灑奎畫,不啻面命耳提。」也作「耳提面命」、「耳提面訓」。
教師素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德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但是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範、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範、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
校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教誡勉學生的訓辭。如:「禮、義、廉、恥為國民中學共同的校訓。」
師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師長的傳授、教。《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自餘所存,無復師說。」
怕不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豈不是、難道不是。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三折:「姐姐每,肯教,怕不是好意?爭奈我官人行怎敢便話不投機。」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三折:「怕不是鄉閭,大家要看個風水。」
辛波絲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的關係。在〈布魯各的兩隻猴子〉一詩(布魯各Brueghel為十六世紀法蘭德斯畫家,畫作常寓道德與教意味,〈兩隻猴子〉為其一五六二年油畫,現藏於柏林達雷姆美術館,畫中二猴被鐵鍊拴於窗台,窗外為安特衛普港口及街景),辛波絲卡將它們和正在接受人類學考試的人類置於平行的位置,透露出她對自然萬物的悲憫,認為它們在地球的處境並不比人類卑微(亦有論者將此詩詮釋為對史達林統治時期高壓政治的嘲諷)。然而,儘管現實世界存有缺憾,人間並非完美之境,但辛波絲卡認為生命仍值得眷戀。在〈未進行的喜馬拉雅之旅〉一詩,辛波絲卡無意以喜馬拉雅為世外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教、教導。《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後學之士到僕門,日或數十人,僕不敢虛其來意,有長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
浮生若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虛浮的人生,如同寄居塵世。唐.楊烱〈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浮生若寄,大漸彌留,遺子孫,庶幾薄葬。」也作「浮生如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