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22.36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寓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所寄託比喻的話。《莊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論之。」《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2.以淺近假託的故事或用擬人手法,表達某種哲理的文學。常含有訓誨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
洞穴寓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穴寓言是柏拉圖(Plato)為了說明其認識論的學理,在所著的〔共和國〕一書裡第七卷詳述好智者求真知的歷程。柏拉圖認為由低層次感官認知提升到高層次理智認知,是知識論上必經的歷程。這個歷程並不像進化的連續歷程,而是一系列轉換,從不適當轉換到適當的認知狀態。
  柏拉圖假設有一個洞穴,有向光的出口,洞穴中有一群人,他們的腿和頸子從兒童時期就被鎖著,面向洞穴的內壁,以致從未見過陽光。他們如同罪犯被關在洞穴裡。在他們背後的上端有個洞口,他們的後上方不遠處有堆火,火與囚犯之間有一條高起的路,沿著路邊有矮牆,牆邊有人帶著各種東西經過,也有動物或其他物體過往。洞內被鎖住的囚犯,不能從正面看到過...
伊索寓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古代歐洲一種諷刺文學,寓人生哲學於小故事中。相傳為希臘人伊索所作,結集遠古以來流行的傳說,加以修正而成,後人續有增加。故事敘述簡潔,每含有道德教訓,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寓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種類名詞。劇本當中以字面、或表層意涵和譬喻、或深層意涵的一對一相對關係所表現的戲劇;以一種手段影射另一種意義,以具體意象(Image)表現抽象概念。中世紀劇作《每人》(Everyman)的主角每人(代表所有人)展開一段旅程(藉由人生),途中四處尋找同行者,除了一位名叫善行(Good Deeds)的人願意伴隨外,卻被所有人拒絕。現代作品中也不乏可被視作是寓言劇的,如美國劇作家桑登懷爾德(Thornton Wilder, 1897-1975)的《千鈞一髮》(The Skin of Our Teeth, 1942)是有關人類歷史的縮影;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 1928-)的《海...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古代寓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本介紹: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材,是大有勸欲或諷刺的故事,他具有勸喻、諷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種有故事情節的文學作品。內 容: 我國寓言非常豐富,例如:求千里馬、黔驢技窮、鷸蚌相爭等等。從先秦到明清時期,處處都可看到寓言的痕跡。而寓言在每個朝代的風格也都有所不同,可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寄託。如:「寓言」、「寓意深遠」、「寓教於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講。如:「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話語、所說的話。如:「格言」、「良言」、「人言可畏」、「言外之意」。
字。如:「七言詩」、「五言絕句」。
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立德、立功、立言」。
黔驢技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人,故亦稱為「柳河東」。長於古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過許多寓言。本篇〈黔之驢〉是〈三戒〉三篇之二,就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內容描述:「從前貴州沒有驢子,有個好事的人,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於是就圈養在山下。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起初以為是神,害怕而不敢接近。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就只會踢,再也沒有別的本領,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牠拙劣的技能,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不敢對牠怎樣,而招致大禍臨頭;同理可證,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結果亦將招致失敗。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黔驢技窮」,用來比喻人...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通俗編.婦女》:「此寓言,其醜人未嘗著誰某也。《太平寰宇記》載諸暨縣有西施家、東施家。黃庭堅等始鑿言東施效顰。」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