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左傳.襄公十年》:「我辭禮矣,彼則以之。」漢.王充《論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賴、憑藉。《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漢.王充《論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認為、以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竊以自古中興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可、能夠。《詩經.齊風.猗嗟》:「四矢反兮,以禦亂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5.令、使。《孟子.公孫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戰國策.秦策一》:「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
6.帶領、率領。《左傳.成公十六年》:「欒、范以其族夾公行,陷于淖。」《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吳楚反時,潁陰侯灌何為將軍,屬太尉,請灌孟為校尉。夫以千人與父俱。」
7.延及。《易經.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1.表示行為的憑藉。相當於「用」。如:「以身作則」、「徐噴以煙」。《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左傳.文公二年》:「晉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2.因為、由於。《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韓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蟻螻之穴潰。」
3.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商君書.更法》:「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
4.在、於。《左傳.桓公二年》:「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唐.柳宗元〈斷刑論〉:「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5.表時空、方位、程度等的界限,通常加在前、後、左、右、上、下、往、來、東、西、南、北等字之前。如:「亙古以來」、「中人以上」、「長安東路以西」、「價格在一千元以下」。
1.而、且。《詩經.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因而。《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書經.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4.與、和。《儀禮.鄉射禮》:「各以其耦進,反于射位。」
置動詞後,無義。如:「得以」、「能以」。《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子之報仇,其以甚乎?」
2.既、已經。通「已」。《三國志.卷二三.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杜襲》:「吾計以定,卿勿復言。」
3.更加。《呂氏春秋.恃君覽.觀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記.卷五.秦本紀》:「及其後世,日以驕淫。」
1.緣故、理由。《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執而問其以,華子曰:『曩吾忘也。』」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2.以色列的簡稱。如:「以阿戰爭」。
3.姓。如漢代有以彤。
|
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仔肩」條。
植物的種子。如:「菜仔」、「麥仔」。
小心、細心。如:「他做事很仔細。」
方言中的語助詞。如:「囝仔」、「阿飛仔」、「歌仔戲」。
廣東方言。指幼小的東西。如:「豬仔」、「雞仔」。
幼小的。如:「仔豬」、「仔雞」。
|
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當、該。《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南史.卷三六.江夷傳》:「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
2.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的意思。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1.回答。《後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伯升笑而不應。」《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
2.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
3.附和。如:「裡應外合」、「同聲相應」。《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4.對付。如:「應世」、「隨機應變」。《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5.證實。如:「應驗」。《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
6.適合。如:「得心應手」。《易經.恆卦.彖曰》:「巽而動,剛柔皆應。」《老殘遊記》第七回:「其實,只要四五個應手的人,已經足用了。」
7.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姓。如明代有應元徵。
|
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交互,指兩方面都進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兩地相思」、「相得益彰」。《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彼此,強調雙方比較後的差異。如:「相異」、「相像」、「旗鼓相當」。《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是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如:「有事相煩」、「實不相瞞」。《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1.審視、察看。《說文解字.目部》:「相,省視也。」《左傳.隱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又見沈鍊一表非俗,立住了腳,相了一回。」
2.占視、辨察,以斷吉凶禍福。如:「相字」。《周禮.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3.輔佐、幫助。如:「相夫教子」。《易經.泰卦.象曰》:「輔相天地之宜。」《書經.大誥》:「周公相成王。」
4.掌管、治理。《左傳.昭公九年》:「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傳〉:「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挑選、選擇。《三國演義》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1.容貌、外形、模樣。如:「長相」、「福相」、「吃相」、「窘相」、「窮酸相」。《西遊記》第三五回:「(孫行者)現了本相。」
2.職官名:(1)百官之長,輔佐國君治理國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國」。(2)古代典禮中,輔導行禮的人。如:「儐相」。《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3.攙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無賢,如瞽無相。」
4.樂器名。似鼓,敲擊以控制音樂節拍。《禮記.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漢.鄭玄.注:「相,即拊也,亦以節樂。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
|
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詞或副詞詞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
錦上添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如虎添翼反義: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辨似: 「錦上添花」及「如虎添翼」都有使原來就已經不錯的事物好上加好的意思。 「錦上添花」用在原就已經很好的事物上,側重於強調使其更加完美;「如虎添翼」則用在原來就擁有一定能力的人或組織上,側重於強調使其更加強而有力。 錦上添花 如虎添翼 辨似例句 ○ ㄨ 這副對聯掛在這氣派的廳堂,真是~。 ㄨ ○ 自從本屆棋王加入後,我們棋社~,聲勢更加壯大了。
|
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奸佞。《書經.舜典》:「惇德允元,而難任人。」唐.孔穎達.正義:「任,佞也。」
姓。如漢代有任尚。
1.職責、職務。如:「責任」、「任務」、「任重道遠」。
2.職位。如:「就任」、「赴任」、「卸任」。
3.量詞。計算擔任某種職務或具有某種身分期間的單位。如:「他連續當選三任會長。」
1.委派。如:「派任」、「任免」。《書經.大禹謨》:「任賢勿貳」。
2.聽憑。如:「任意」、「任其自然」。
3.擔當、承受。如:「擔任」、「任職」、「任教」、「任勞任怨」。
4.相信。如:「信任」。《戰國策.魏策二》:「王聞之而弗任也。」
5.懷孕。通「妊」。《漢書.卷一○○.敘傳上》:「劉媼任高祖而夢與神遇。」唐.顏師古.注:「任謂懷任也。」
無論。如:「任你怎麼解釋,他都不聽。」
|
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延及、蔓延。《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
深。如:「覃思」、「覃深」。
姓。如明代有覃應充。
|
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結構助詞:(1)置於形容詞後。如:「美麗的風景」、「聰明的小孩」。(2)置於名詞或代名詞後,表示所屬、所有的關係。如:「我的書」、「太陽的光」。(3)置於修飾片語或子句後。如:「他寄來的信,我昨天收到。」、「那賣花的人沒零錢找。」(4)置於副詞後。同「地」。如:「慢慢的走」、「高高的飛」。
|
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乃、竟然。《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尚且。《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重疊的,中間隔兩代親屬關係的。如:「曾祖父」、「曾孫」。
加多。同「增」。《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曾參。
嘗、已經。表示行為、動作已經發生、進行過。如:「似曾相識」。《公羊傳.閔公元年》:「莊公存之時,樂曾淫于宮中。」《史記.卷一○一.爰盎鼂錯傳》:「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重疊的、一重一重的。通「層」。唐.杜甫〈成都府〉詩:「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2.深。《文選.郭璞.江賦》:「若乃曾潭之府,靈湖之淵,澄澹汪洸,瀇滉淵泫。」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