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15 ms
共 1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仍舊、依然。如:「還是老樣子。」、「還是那麼年輕漂亮。」宋.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閒情拋棄久〉詞:「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2.猶、尚。如:「時間還早。」、「還有事嗎?」唐.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雨意欲成還未成,歸雲卻作伴人行。」
3.反而、卻。唐.白居易〈哭皇甫七郎中〉詩:「不得人間壽,還留身後名。」《西遊記》第八回:「橋下河裡雖結滿了冰,還有水聲從那冰下潺潺的流。」
4.已、已經。唐.杜荀鶴〈下第東歸將及故園有作〉詩:「上國獻詩還不遇,故園經亂又空歸。」《董西廂》卷五:「我眼巴巴的盼今宵,還二更左右不來到。」
5.更,表示程度。如:「今天比昨天還熱。」五代十國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剪不斷,理還亂。」《紅樓夢》第五○回:「他竟比蓋這園子還費工夫了。」
6.再,表示繼續、重複。如:「病好了,還得休息才行。」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7.居然、竟然。如:「還真有你的!」、「你還真有辦法。」
1.或者,表示有選擇。如:「你要吃飯,還是要吃麵?」、「這是一還是二?」
2.且、又,表示皆有。唐.韋莊〈女冠子.昨夜夜半〉詞:「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1.返回、回來。如:「還鄉」、「生還」、「往還」。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恢復、回復。如:「還俗」、「還原」、「還他本來面目」。
3.交回、歸還。如:「還書」、「交還」、「還政」、「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4.回報、報復。如:「還禮」、「還擊」、「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5.償付。如:「還債」、「他不還我錢。」唐.杜甫〈歲晏行〉:「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6.以來。唐.李華〈弔古戰場文〉:「秦漢而還,多事四夷。」
7.圍繞。通「環」。《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還廬樹桑,菜茹有畦。」
姓。如春秋時宋國有還无社。
旋轉。通「旋」。《莊子.庚桑楚》:「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文選.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
輕巧便捷。《詩經.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
隨即、立刻。《禮記.檀弓下》:「還葬而無椁。」唐.王維〈觀獵〉詩:「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詩經.齊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還〉,刺荒也。」或亦指為稱美獵者之詩。首章二句為:「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閒兮。」
|
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無義。《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何能擇?」
|
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攏。唐.黃滔〈江州夜宴獻陳員外〉詩:「多少歡娛簇眼前,潯陽江上夜開筵。」唐.韋莊〈謁金門.春雨足〉詞:「雲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1.聚集成堆或成團的物體。如:「花團錦簇」。宋.楊萬里〈再和羅武岡欽若酴醿長句〉:「春風一夜吹滕六,旋落旋銷不成簇。」
2.量詞。計算群集的人或物的單位。《水滸傳》第五回:「過了一條板橋,遠遠地望見了一簇紅霞。」《紅樓夢》第五回:「當下秦氏引了一簇人來至上房內間。」
1.很、全。《紅樓夢》第二八回:「我這裡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繫上,還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點親熱之意。」《官場現形記》第一九回:「署院舉目一看,見他二人穿的都是簇新的袍褂。」
2.聚集、圍繞。如:「簇擁」、「簇捧」。
|
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如:「爾虞我詐」。《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2.此、這個。《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
3.如此、這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妹一兒也,何苦乃爾。」
此、這。如:「爾後」、「爾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
表示程度,相當於「如此的」、「這樣的」。《孟子.告子上》:「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唐.李白〈戰城南〉:「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1.語尾助詞,無義。《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
2.如此、而已。如:「不過爾爾」。《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3.位於句末,表示肯定的意思。同「矣」。《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
4.表示疑問的語氣。同「乎」。《公羊傳.隱公元年》:「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
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改換、改變。如:「更改」、「變更」。唐.王維〈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
2.調換、交替。如:「更代」、「交更」。《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多編數屏,隨意遮攔,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紆迴曲折,隨時可更,故曰活花屏。」
3.經歷、經過。如:「少不更事」。《漢書.卷六一.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4.抵償、償還。《史記.卷三○.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淮南子.詮言訓》:「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1.古代表示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如:「更深半夜」、「三更燈火五更雞」。五代十國.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2.指更鼓聲。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宋.孫光憲〈更漏子.聽寒更〉詞:「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3.古代年長致仕而經驗豐富的長老。如:「三老五更」。
4.古代一種替代徭役的名稱。如:「更賦」。
5.姓。如戰國時魏國有更羸。
1.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再、復。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紅樓夢》第一二○回:「雨村聽著卻不明白,知仙機也不便更問。」
3.竟然、終於。《全唐詩.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4.豈、難道、那裡。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樓〉詩二首之二:「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
5.縱使、即使、不論怎樣。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宋.柳永〈如魚水.輕靄浮空〉詞:「更歸去,偏歷鑾坡鳳沼,此景也難忘。」
6.反而。漢.王充《論衡.奇怪》:「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
經歷、經過。如:「少不更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漢方欲事滅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
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靶的中心目標。如:「鵠的」、「中鵠」。《禮記.射義》:「故射者各射己之鵠。」
動物名。鳥綱雁形目。體形似雁而較大,頸長,腳短。行走不便,但在水中能迅速划行,姿態優雅。能高飛,且鳴聲洪亮。俗稱為「天鵝」。
比喻像鵠般伸長頸子的樣子。如:「鵠立」、「鵠候」、「鵠望」。
|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動隨便,不受約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平時與一班好朋友,只以詩酒娛心,或以山水縱目,放蕩不羈。」《官場現形記》第五八回:「紳筱庵既說明尸諫,他的為人,平時雖放蕩不羈,然而看他前天那副忠義樣子,決計不是說著玩玩的。」也作「放浪不羈」。
|
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已經。《論語.先進》:「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盡、全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濟也。」《國語.齊語》:「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
3.不久。《左傳.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
1.已經、既然,表前後情況有連帶關係。常與「就」或「則」連用。《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
2.表示並列的連接詞。與「且」、「又」、「也」等詞連用。如:「既醉且飽」、「既要愛情,也要麵包。」《孟子.離婁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姓。如漢代有既良。
|
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細微。參見「幾希」、「幾微」等條。
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1.將近、相去不遠。如:「幾及」、「庶幾」。《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
2.豈。《史記.卷九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1.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2.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
1.詢問數量的多少。如:「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表示不定的數目。如:「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
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參見「幾何」、「幾曾」等條。
|
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般若」、「蘭若」等條。
1.一種香草。《楚辭.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唐.陸龜蒙〈美人〉詩:「猶欲悟君心,朝朝佩蘭若。」
2.姓。如漢代有若章。
1.順從。《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2.及、比得上。《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論語.學而》:「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3.奈。《左傳.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如果、假如,表示假設。《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
2.至於,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荀子.勸學》:「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3.或、或者,表示選擇。《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紅樓夢》第七四回:「將鏡奩、妝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齊打開。」
1.乃、才。《國語.周語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2.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衛,信乎?」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九.禽部.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1.你、你的。《莊子.齊物論》:「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2.如此、這樣。《書經.大誥》:「爾知寧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見敏中初到邠寧秋日登城樓詩詩中頗多鄉思因以寄和〉詩:「望鄉心若苦,不用數登樓。」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