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30.5607 ms
共 4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戮力齊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戮力同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墨子,名翟,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尚賢〉篇中,墨子主張當政的人要以尊敬賢者、任用有能力的人作為為政的根本。這個道理不只墨子提倡,古籍有言:「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身。」〈湯誓〉篇也說:「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意思都是要任用賢能的人,和他們齊心合力來治理天下。後來「戮力同心」被用來指齊心合力,團結一致。
|
政治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模式(Political systems)政治模式可說起源於賽蒙的行政決定理論,但以巴瑞基提倡最力,他在「大學的權力與衝突」一書中,提出了大學管理的「政治體系」模式。該模式將複雜的組織視為政治系統的縮影,具有利益團體的動力和衝突,此乃類似於城市、州和其他政治情況的動力和衝突。因此,該模式對於政治歷程曾作了一連串的假定:(1)第一個假定:普遍缺乏主動性(inactivity prevails):在團體中,有關政策擬定並不是人人都能作決定的,這種特徵,不僅存於學院裡,而且也存在於較大的社會內。大體而言,社會的決定是由少數...
|
人亡政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為政在於得人則政行,不得其人則政廢。語本《禮記.中庸》:「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後用以指執政者不在其位,則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隨著廢棄了。
|
一夢南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6>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詞。……他日,妻謂生曰:「子豈不思為政乎?」生曰:「我放蕩,不習政事。」妻曰:「卿但為之,余當奉贊。」妻遂白於王。累日,謂生曰:「吾南柯7>政事不理,太守黜廢,欲藉卿才,可曲屈之,便與小女同行。」生敦授教命。王遂敕有司8>備太守行李。因出金玉、錦繡、箱奩9>、僕妾、車馬,列於廣衢10>,以餞公主之行。……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樂、車輿、武衛、鑾鈴,爭來迎奉,人物闐咽,鐘鼓喧譁,不絕十數里。見雉堞臺觀,佳氣鬱鬱。入大城門,門亦有大榜11>,題以金字,曰「南柯郡城」。見朱軒棨戶12>,森然深邃。生下車省風俗,療病苦,政事委以周、田...
|
麥穗兩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麥生出雙穗。為豐年的徵兆。語出《後漢書.卷三一.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後比喻相像的兩事物。《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麥穗兩歧,農人難辨。」也作「麥秀兩歧」。
|
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學成而治國。《禮記.大學》:「大學。」唐.陸徳明.釋文:「鄭云:『大學者,以其記博學而可以為政也。』」
|
見義不為,是為無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正義的事而不去做,是缺乏勇氣。《儒林外史》第三回:「又道:『見義不為,是為無勇。』俺們有甚麼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
揚清激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沖去汙泥,使清水浮上來。語出周.尸佼《尸子.卷上》:「揚清激濁,蕩去滓穢。」後用以比喻除惡揚善。《晉書.卷三.武帝紀》:「揚清激濁,舉善彈違。」《舊唐書.卷七四.馬周傳》:「為政之基,在於揚清激濁。」也作「激濁揚清」、「揚清抑濁」。
|
三島由紀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於三島由紀夫‧生平簡介: 三島由紀夫,生於1925,為政治目的以切腹自盡於1970年。本名平岡公威,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與右翼思想家。 自幼身體孱弱,在祖母的溺愛下成長,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任職於日本的大藏省,隔年為了要專心從事寫作的工作而離職。 三島由紀夫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三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亦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有人譽他「日本的海明威」。 一生寫了40部小說,18個劇本與20篇短篇小說,主要著作有《假面的告白》、《金閣寺》、《禁色》、《美德...
|
縱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心所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