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255 ms
共 32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育責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責任指學校中教師的教學或訓育,及教育行政機關的任何措施,都應該是透過理智思慮後發乎教師或行政機構自由意志而抉擇的行為,也因此應該承擔起行為的責任。
責任是倫理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任何具有獨立自主人格者都應為其行為負責。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其〔尼高邁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曾以為道德行為成立的主要條件在於行為者必須要認識其作為者為何;在認識之後還要訴諸於理智的抉擇,且抉擇是為行為本身,而非基於外在條件;同時在抉擇之後仍須繼之以反覆的行動。亞里斯多德強調,凡是由於外力的逼迫或心智不清所產生的行為,在道德上不應... |
成果導向的教育(或,成果導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果導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源自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有幾個州開始推展,旋即在九○年代初期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與方案,也推廣到澳洲、南非、香港等地區實施。OBE的推動促使學校教育更重視學生學習成果,並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全權負責,但可能因為理念上的爭議、受到誤解或實施遇到障礙,這股風潮並未延續到廿一世紀,儘管如此,成果導向教育的理念及實務仍有值得我國教育界參考之處,尤其OBE特別重視的標準本位成就測驗(standards-based assessment),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美國學者William G. Spady在1981年率先提出...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頁39-58。
|
數學教育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數學教育原則2 平權原則3 課程原則4 教學原則5 學習原則6 評量原則7 科技原則8 關鍵字9 參考資料 數學教育原則美國全國數學教師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提出《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中,描述了高品質的數學教育的六項基本原則分別為平權則 、課程原則、教學原則、學習原則、評量原則、科技原則。根據《原...
|
[倫理學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倫理學與教育]是英國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 1919~ ),奠定其學術地位的一本最重要著作;也是二十世紀後葉,教育哲學專著中,被引用及討論最頻繁的作品之一。
[倫理學與教育]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教育概念;第二部分探索教育的倫理學基礎;第三部分討論教育與社會控制模式之間的關係。 在分析教育概念時,皮德思指出,儘管教育沒有固定的活動或程序,卻有若干重要的規準必須依循。首先,教育必須是「有價值」事物的傳遞過程;再者,教育所傳授的應是有活力、富生氣的概念,以俾學生養成「理解和通觀」的能力;第三,基於學習者之「意願和自律」,教育必須排除如制約或灌輸... |
死亡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學者班司理(Bensley)於一九七五年指出,死亡教育是一種探討生與死的關係之教學歷程,此歷程包括文化和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了解,並希望透過對死亡的研究而能使學習者更加欣賞生命,且將這種態度表現在行為中。寇里雪(Kurlychek)於一九七七年將死亡教育界定為:「死亡教育是一個歷程,以增進個人覺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並且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課程,以幫助學生檢視這件事實,並統整於個人的生活之中。」
死亡教育的課程,以美國發展最早。一九六三年美國學者富爾頓(Robert Fulton)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正式開設第一門「死亡教育」課程。自... |
國民教育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國民教育法2 修正日期3 法源4 適用對象與責任機關5 國民中小學課綱與教科書6 國民中小學校長與遴選委員會7 學生獎懲規定與家長會 國民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教育法 修正日期民國 100 年 11 月 30 日 法源第 1 條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
|
受教育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人有受教育權」這句話包含兩個意義:一說是:「個人可以自由地隨自己的意願去接受教育,別人不應該去干涉他的這項自由。」另一說是:「個人不僅有接受教育的自由,而且別人有義務提供給他所需要接受的教育。」由此可知,「受教育權」可能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權,可稱之為「消極的受教育權」,但也可能是一種積極的受益權,可稱之為「積極的受教育權」。
精確的說,在義務教育制度下,如果所說的個人已超過受義務教育的年齡,他的受教育權就只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權,也就是說,別人並無義務提供他所想要受的教育。但如果個人是兒童,那麼他的受教育權便不僅是一項自由權,更是一項受益權。 一般人都承認超過義... |
教育性的懲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許多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方式,使用懲罰可能比獎賞多,因為兒童不聽話或頑皮的時候多。父母對他們常常採用的懲罰方式為:精神上的--罵;肉體上的--打;物質上的--不給;權利上的--剝奪等。
關於懲罰的主張,近代教育理論分兩派:一派主張應懲罰;一派主張不應懲罰。 1.主張應懲罰者:認為懲罰是一種教育協助,如德國教育家史托克(Bernhard Stoeckle)認為懲罰之所以是一種教育協助,是因為懲罰在教育上是必須的,是屬於人們擔負生活重任及準備擔負生活重任所不可避免的。如沒有受過懲罰,便無法體會到生活的艱辛。 2.主張不應懲罰者:認為懲罰違反教育理論,如德... |
社會教育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教育館係屬綜合性的社教機構,與專業性的社教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戲劇院、音樂廳等相較,其社教活動較多,社教功能亦更為多元化。
社會教育館設立之法源,為現行〔社會教育法〕第四條,該條文規定:「省(市)政府應設立社會教育館,推展各種社會教育事業並輔導當地社會教育之發展。」根據此規定,社會教育館的任務為:(1)推展各種社會教育事業;(2)輔導各該地區社教機構推展社會教育;(3)輔導各該地區之學校、社會團體及相關單位辦理社會教育。 具體而言,社會教育館係扮演策畫開展、輔導推廣、聯繫協調、研究發展等樞紐角色的社教機構。論其功能,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 |
教育依賴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依賴理論的出現係在一九六○年代後期,由於經濟學與政治學界對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在解釋「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的「低度開發」現象時有所窮,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取向;到了一九七○年代日漸盛行,甚至取代現代化理論而成為社會科學界之顯學。事實上卻未發展出一套體例完備的理論學說,因此有人認為稱之為依賴學派較為恰當。
甘堂(J. Galtung)在一九七一年發表其經典之作〔帝國主義的結構理論〕(A Structural Theory of Imperialism),將依賴理論大量用於政治與文化領域的分析。在教育方面,依賴理論從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