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269 ms
共 9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聽天由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天由命」原作「聽天任命」。孔臧是西漢魯人,孔子十一代孫。西漢文帝時,孔臧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歷位九卿。西漢初年,各家學說不一,對儒家思想解釋不同。孔臧對此極為不滿,因此上書皇帝,乞為太常博士,以為紀綱古訓,使後人治學時有所依循。孔臧共作賦二十四篇。在〈鴞賦〉之中,孔臧藉著屋頂上聚集了不祥的飛鴞,來辨明吉凶禍福之理。他認為禍福本非命中注定,所以沒有常規可循,乃是按照每個人的行為,而得到相對的報應;與其汲汲於趨吉避凶的迷信,不如聽憑天意,自然發展,而一個人只要能夠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居仁行義,又何必憂慮上天會降下災禍?後來「聽天由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
|
寄人籬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相似詞5 相反詞6 例句 出處#《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白黑談論,鮮能抗拒。永明中,遇疾,為(問)〔門〕律自序曰:「吾文章之體,多為世人所驚,汝可師耳以心,不可使耳為心師也。夫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政當1>使常有其體。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2>,寄人籬下。」〔注解〕(1) 政當:即正當。(2) 因循:遵循舊習而無所改動。 故事「寄人籬下」原是指寄居在別人屋下,不能自主。在《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中被用來比喻作品因襲他人。內...
|
盡善盡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善盡美 出處 故事 解釋
|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考試善於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屬於這種情況。此一機轉可以解釋:大肆責備、批評他人缺點或過錯的人,通常絲毫未覺察自己就有同樣的缺點。其實是潛意識裡恐懼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便「先下手為強」痛批他人。呼應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臨床心理上也發現病患總是疑心他人欲加害於己,卻是因為患者具有憎恨、仇視他人的念頭,但「恨」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將此念頭歸咎於他人,認為「別人先恨他」,那麼他恨別人便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恨我、想害我,所以我才這麼做」總比「不為什麼,...
|
得意忘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相似詞4 例句 出處左傳桓十二年:莫敖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此次復伐羅,志在必勝,得意忘形;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宋˙歐陽修˙試筆˙李邕(ㄩㄥ)書: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意而忘其形邪? 解釋因高興而物我兩忘。後形容人高興太過,一時失了常態;或指取精神而非形式。 相似詞自鳴得意,趾高氣揚 例句他考取第一志願後,便得意忘形起來;大橋完工那刻,她不禁得意忘形的叫了出來...
|
水落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故事醉翁亭位於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
|
俯仰無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相似詞4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孟子》盡心:「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 解釋形容做事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相似詞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不愧不作 相反詞無地自容/羞愧無地 例句他做事一向俯仰無愧,絲毫無半點不誠實。
|
溘然長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解釋3 3.故事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4.2 相反5 5.例句 1.出處 楚辭九張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 2.解釋 謂人死亡。 3.故事 <<無>> 4.相似、相反詞 相似 撒手塵寰、一瞑不視、與世長辭 相反 長生不老 5.例句 昨天還見他容光煥發,今天竟然溘然長逝,不禁令然感嘆世事無常。
|
詮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文字解釋或指解釋的文字。如:「這書將莊子的思想詮釋得很好。」唐.顏師古〈策賢良問五道〉:「厥意如何?佇問詮釋。」
|
殺身成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