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像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心像」(image)是指把要記憶的資料想像成生動的畫面,也就是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視覺意象(visual image),然後貯存在長期記憶中。日常生活中,心像的使用情形並非罕見,例如:藉助想像描述家中擺設,回答別人的問路,甚至於作白日夢。但是,並非所有的事物和概念均可形成心像。一般而言,愈具體的事物愈容易引起心像,反之,抽象的資料則較難。
  不少研究指出,語文材料的心像性(imagery value)是語文習與記憶的一項重要中介變項,也就是說,愈能引起意象的材料,得愈快,記得較牢。有的研究甚至指出,它的影響遠勝於其他語文屬性,如意義性(meaningfulness)、聯結...
有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仿照既有的模式行事。如:「看到媽媽化妝,小女孩也有樣樣地在一旁塗塗抹抹。」
現象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方法是指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在現象(phenomenology)中提出的哲方法,主要有「存而不論」(epochè)(參見「現象存而不論」)、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或本質描寫(eidetic description)、現象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參見「現象還原」)、以及「意向性分析」(intentional analysis)等諸多方法。
  十九世紀下半葉,原為數家與邏輯家的胡塞爾,在面對心理主義(psychologism)、歷史主義(historicism)、世界觀...
自然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教法」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克拉申和特瑞爾(Krashen and Terrel)在一九八三年創立,強調以習者為教中心,目的是幫助初級語言習者能在自然、溝通的情境中成為中級語言習者。
  克拉申和特瑞爾基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提出五項假說作為該教法之理依據:
  1.習得與習假說:初級生在自然的、溝通的情境中容易在無意間習得語言(acquiring language),而不是有意識地習語言(learning language)。語言習得指的是經由潛意識地透過可理解的語法及實際溝通的目的而使用語...
知識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識社會是從社會發展出來的一門科。最早提出此一名詞的是哲家謝勒(Max Scheler),早期此一科較具哲色彩,後來到曼海姆(Karl Mannheim)之後,才走向社會的領域。知識社會重視知識形成與社會文化條件的關聯。換言之,其研究是了解知識的內容及呈現方式如何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知識社會的發展始於馬克斯(K. Marx)思想中對意識型態的批判;其所謂「人的存在決定人的意識,而不是人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即為知識社會的核心觀念。後來馬克斯主義者將思想(或知識)視為社會經濟結構與發展制約的產物,強調下層建構(如經濟)對上層建構(如法律、政治、教育)的...
訊息處理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一九七○年代開始,認知心理的研究方向轉向「訊息處理習理論」。該理論主要受到電腦發明的影響,試圖以人腦模擬電腦的作業流程,探討人類內在認知結構和認知歷程的運作,並進一步了解習者習與記憶的流程。
  「訊息處理習理論」把個人視為一個資訊處理的系統,能主動選擇環境中的訊息,並經由內在的心智活動,作進一步處理和貯存,以備需要時檢索和提取。
  1.習與記憶流程
  心理家提出不少訊息處理模式,包括瓦夫和諾曼(Waugh & Norman)於一九六五年提出的記憶模式,艾金生和謝扶潤(Atkinson & Shiffrin)於一九六五年提出的緩衝模式(bu...
亞里斯多德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里斯多德(384~322 B.C.)早年曾至雅典入柏拉圖(Plato, 427~347 B.C.)院。但亞里斯多德注意到經驗科的問題,在其後日著作中,如修辭、詩、自然科、心理等,呈現出與柏拉圖思想的差別。如將屬於感覺或偶然方面之事物納於知識領域中,擴充了知識概念的內涵。在形上中,將事物的顯現分為潛能(potentiality)與實態(actuality),後者指事物直接呈現的方式,前者是事物可能成為最終狀態的質料。為具體說明這些觀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四因說」,即:(1)形相因或形式因,指事物的本質;(2)質料因,指事物的要素;(3)動力因,即質料產生變化的來源;(4)目的...
遠距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結合電腦資訊與通信網路技術,提供給習者一個不需與老師現場面對面授課的雙向、互動的習途徑。
蒙特梭利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蒙特梭利教法」乃由義大利籍的瑪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l870~1952)所研究成功的。她具有醫生的身分背景,在接觸照顧低能兒的過程中,偶然地對教育方法有了重大的發現,從而研究正常兒童的教育,窮其一生突破傳統教的窠臼,提出了空前的創見:即每位孩子都有自發性的習潛力,教育是去幫助並觀察另一個尚未開啟的生命,將兒童從正式教育的僵化中釋放出來。此「發現兒童」的創見,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新鮮盎然的氣息,也是蒙特梭利法普及全世界之關鍵。以下簡述蒙特梭利法之主要精神:
  1. 蒙特梭利教之出發點:發現兒童
  蒙特梭利提出兒童生命發展之自然法則:...
運動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動科是指在運動方面應用到的任何科方法、知識以及原理,其範圍形形色色,如低風阻自由車的設計、棒球選手焦慮狀態的評估,中長距離選手最大耗氧量的測量等皆是。運動科手段,企求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幫助運動者達到更快、更高、更遠的目標。運動科服務的對象,包括頂尖運動員,休閒運動愛好者,甚至殘障同胞。以上三大服務對象中,運動科研究人員,幫助頂尖運動員提升身體與心理極限,締造新紀錄;對休閒運動愛好者,運動科讓他(她)們動得有效率,避免發生運動傷害。對於殘障同胞,運動科專家可能為他(她)們設計安全的運動器具,在活動中確保殘障者的安全、健康,甚至創造紀錄。
  國內體育科系及研究所...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