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維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現存的漢譯本有三:一、三國吳支謙所譯的《維摩詰經》,二卷。二、後秦鳩摩羅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三卷。三、唐玄奘譯的《說無垢稱經》,六卷。本經是早期大乘經典之一。經中維摩詰示現生病,以引來佛弟子和菩薩的探望,在病榻之前透過幽默、精采的辯論,批評當時流行的各種佛教思想。再配合不可思議的神通,中觀思想得以深刻有趣的表達,是中國和印度最流行的佛教經典之一。甚且編成戲劇。本經除漢譯本外,尚有語本和藏譯本傳世。
婆羅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語音譯,意譯為「淨行」、「淨裔」。印度早期社會,凡分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階級。婆羅門自稱是天的後裔,世襲祭司,事奉大天,專修淨行,掌握神權;後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四:「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行,離一切惡。」
知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西元960~1020)北宋高僧,俗姓金,字約言,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幼年出家為僧,精研律典和天台宗教義。淳化二年(西元991)受請住持四明祥符寺,廣弘天台宗教法,學徒雲集。至道元年(西元995)移居保恩院。大中祥符六年(西元1013)創設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萬餘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從唐會昌毀佛以來,天台宗漸趨衰微,至知禮天台宗始蔚然中興。著有《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四明十義書》二卷等傳世,著名弟子有尚賢、本如、臻等。
上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界。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唐.張九齡〈祠紫蓋山經玉泉山寺〉詩:「上界投佛影,中天揚音。」《西遊記》第五一回:「又不知是那裡降下來魔頭,且須上界去查勘查勘。」
陀羅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串幫助記憶的語言或聲音。為語dhāraṇī的音譯。意譯為總持。一般認為它具有神祕的力量,使持誦者獲得功德和對佛法不忘的作用。在漢、藏佛經中,陀羅尼皆採音譯。其篇幅長短不一。
震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語cina的音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轉輪迴。」也譯作「支那」。
三藐三佛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為語samyaksaṃbuddha的音譯。意譯為正等正覺者。佛教謂得究竟覺悟的人,即佛陀。《妙法蓮華經》卷二:「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也作「三耶三佛」。
象徵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洋文學、藝術上,以主觀推理或感情想像為內容,表現精神的超感覺意義的主義。最初是指西元一八八五年以來,源起於法國文學反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劇等層面的藝文活動,後擴至繪畫和戲劇等層面。主張用隱喻、音樂,表現抽象感受。
小水常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細水長流」之典源,提供參考。 《佛遺教經》汝等比丘1>,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注解〕 (1) 比丘:佛教用語。為語Bhiksu的音譯。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提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語DeVa的音譯,意譯作天,又稱聖天。印度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龍樹的弟子。斯里蘭卡人,約生存於西元三世紀。以智辨著稱,常與外道辯論,後遭外道暗殺而死。有百論、四百論、百字論等流傳下來,都是中觀派的重要作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