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典籍。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觀論」。
伽南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香的別名。語tagara的音譯。參見「沉香」條。
眾望有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大眾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部派之一。大眾為語Mahāsanghika的意譯,音譯為摩訶僧祇。係佛教最初分裂所形成,與上座部對立。相傳後來大乘佛教的發展頗有關係。
拼音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語音、不標語義的符號系統,足以明確紀錄某一種語言。歷史上最早由楔形文字演變,發展出標音節、標音素兩大類。前者包括文、藏文、片假名等字母,後者有希臘、拉丁、蒙古等字母。
阿育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古代國王。語Aśoka,意譯無憂。為古印度名王旃陀羅笈多之孫。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間,幾乎統一全印度,後歸依佛教,並大力推行佛教,廣立碑敕傳說阿育王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並派人到國外傳法,對後來佛教發展影響極大。
賀玆柏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而工作環境等外在因素則與工作不滿足感有關。將激勵保健理論應用在教育組織上,主要有兩個人:薩傑歐尼(Thomas J. Sergiovanni)以美國教師為對象重複進行赫斯柏格的研究;史密特(Gene L. Schmidt)則以美國教育行政人員為對象重複檢驗赫斯柏格的理論。兩者都使用重要事件的晤談法,結果大致支持了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彼此相互排斥的假設。但是對美國教師而言,工作本身和升遷發展並非重要的激勵因素。對美國教育行政人員,工作本身和責任感並不是主要的激勵因素,而升遷發展則是主要的激勵因素,此點恰好與教師相反。...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無量壽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佛教典籍,二卷。三國魏康僧鎧譯。本經和《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合稱淨土三經。現存除僧鎧的譯本外,尚有支婁迦讖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謙譯的《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菩提流志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法賢的《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都是本經的異譯本。本經述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由來。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和中國淨土宗的成立有決定性的作用。本經現除漢譯本外,尚有文原典和藏文譯本傳世。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北宗。因南宗認為他所傳的禪法是漸悟法門,故稱其禪法為「北漸」或「漸門」。 (3) 偈:音ㄐ|ˋ。語,義譯為頌。為佛教文學中的詩歌,無韻,每偈由四句構成。 ◎2《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