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波羅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者所遵守的根本戒律。為語Pārājika的音譯。在大乘菩薩戒律中,犯戒者要被逐出僧團,且不能成為菩薩。《四分律》卷一:「云何名波羅夷?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比丘亦復如是,犯此法者不復成比,故名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
律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三藏之一。佛教戒律典籍的總集。為語vinayapiṭaka的意譯。也譯作「毘尼藏」、「奈耶藏」、「調伏藏」。
悉達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為語siddhārtha的音譯。為釋迦牟尼未出家前的本名。
支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高僧支謙,細長瘦黑,眼白多而睛黃,博覽籍,時諺云:「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見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五。後以支郎泛稱和尚。唐.韋莊〈下第題青龍寺僧房〉詩:「酒薄恨濃消不得,郤將惆悵問支郎。」
鼓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的樂器,指鼓和鈸。《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鼓鈸唄之聲,不絕於耳。」
小千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印度的宇宙觀中,以須彌山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九:「四洲及日月,須彌婁欲界,處各一千,名小千世界。」
文殊師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名。簡稱為「文殊」。菩薩智慧的代表。語mañjuśirī的音譯。在中國,他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四大菩薩。中國佛教徒相傳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的童子形。也作「曼殊室利」、「妙吉祥」。
武陵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世外樂土或避世隱居的地方。參見「桃源」條。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將一座王宮疑是武陵源。」
富樓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ūramqitrāyanīputra)的略稱,為語pārna的音譯。意譯為滿慈子。迦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迦成道後,前往歸依,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被稱為「說法第一」。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義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635~713)俗姓張,字文明。唐齊州(今山東省歷城縣)人。於高宗咸亨二年至印度求法,巡禮聖跡,歷時二十餘年,帶回本四百部。先曾參與實叉難陀譯場,後在洛陽、長安主持譯事,主要是說一切有部律典的翻譯。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