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2.71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籌策運帷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穀之術。卒諡文成。 (6) 圖難於易:難事從容易處開始做起。見「圖難於易」。 (7) 為大於細:大事從細部著手。〔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淮南子.兵略》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主孰賢?將孰能?民孰附?國孰治?蓄積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備孰便?故運籌於廟堂...
憑河暴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不用。馮,音ㄆ|ㄥˊ,徒步渡河。 (4) 一:指「暴虎馮河」之事為非。 (5) 其他:指小人邪之謀,禍國殃民。 (6) 戰戰兢兢: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見「戰戰兢兢」。 (7) 如臨深淵:好像走到深水潭的邊上。比喻行事十分小心謹慎。深淵,比喻危險的地方。見「如臨深淵」。 (8) 如履薄冰:好像走在薄冰上。比喻處事極為謹慎小心。履,踐踏、踩。見「如履薄冰」。〔參考資料〕 《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王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慶弔之理,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王充一生仕途不順,至六十歲,揚州刺史董勤為從事,後又遷為治中,僅一年餘又罷官,從此終老於家。 事蹟 王充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歷來評價兩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貶重於褒,認為:「其言多激……,露才揚己,好為物先,……然大抵訂偽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教。」。章炳麟《檢論》則褒重於貶,認為王充:「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鄉背,懷疑之論,分析百耑,有所發擿,不避上聖,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於今亦尟有能逮者也。」但也說他:「然善為鋒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
夏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長久的精密推算,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而在夏至日一年中晝長夜短最明顯。 蕤賓之音我國古代用八卦中十二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而律呂證實每種氣候來臨。律呂指的是在陝西、河南邊界,形狀傳言像竹子卻不是的呂管,依一定長短粗細,傳說中埋於天山的陰谷,共十二種,管中充滿盧灰,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貼上,冬至一陽生之時,最長管子的灰遍噴出,發出聲響,每月一次,由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宮、無射、應鐘十二種聲響組成。(註1)五月為午月,陽氣開始減少,尤其夏至後,早期土牆方屋牆壁都開始發霉,即是...
謝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320~385)字安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宴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酒席。五代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天寶上.冰山暑》:「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
百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沴,惡氣。百沴指各種惡氣。宋.文天祥〈正氣歌〉:「如此再寒暑,百沴自易。」
劉大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聲”,“性緩”的性格立即躍然紙上。劉大櫆以詩人而兼古文家,有些文章也以詩爲文,亦文亦詩,在散文中別新境。如《海泊三集序》本是評論詩歌的文章,卻著力鋪寫海上風濤之險以襯托海上吟詩之奇,這就把詩的神韻意境移植進了文中。 著作 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詩集》6卷、《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等。 評價 劉大櫆進一步探求了文章的藝術形式問題,講究文章的"神氣","音節","字句"及相互間關係.在文學上有不可抹滅的地位. 資料來源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山東大學中文信息研究所
不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去、不前往。《楚辭.屈原.離騷》:「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公府不就。」
按圖索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按圖索驥」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六七.楊胡米梅云傳.梅福》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故誠能勿失其柄,天下雖有不順,莫敢觸其鋒,此孝武皇帝所以地建功為漢世宗也。今不循伯1>者之道,乃欲以三代2>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3>之圖,求騏驥4>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晉文召天王,齊桓用其讎,(亡)〔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注解〕 (1) 伯:音ㄅㄚˋ,通「霸」,古稱諸侯的盟主。 (2) 三代:指夏、商、周三朝。 (3) 伯樂:周代善於相馬的人,生卒年不詳。其名傳說紛紜,或為王良、孫陽。著有《相馬...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