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皮日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834~883)字襲美,一字逸少,襄陽人,為唐代詩人。性傲誕,嘗隱居鹿門山,以文章自負,尤善箴銘。咸通年間中進士,官太常博士,後為黃巢所害,著有《皮子文藪》。
怨聲盈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辭退朝廷的徵用。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侯,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這段話的原文「天下紛然,怨聲滿道」,後來演變出「怨聲載道」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
膾炙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周朴遇黃巢之亂,於閩城遇害身亡。 (3)朴:周朴(?∼西元878),字見素,唐朝時人。工為詩,隱居嵩山,無功名之念。後避居福州,黃巢陷閩,欲用朴,朴不從,遂為黃巢所殺。朴為詩極盡雕琢,當時詩家稱「月鍛季煉」,未及成篇,已播人口。 (4)釣臺:山名。地約當在今福建省閩侯縣南。 (5)甌、閩:地名。甌,地約當今浙江省永嘉縣。閩,地約當今福建省福州市。 (6)李建州頻:即李頻,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睦州壽昌人,累遷至都官員外郎,僖宗時為建州刺史。 (7)方處士干:即處士方干,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字雄飛,睦州清溪人。其詩作清潤小巧,為人有清才,隱居鏡湖,日以詩酒自娛。處士,指有才德而隱...
山棲谷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棲於山,飲於谷。指隱居的生活。《魏書.卷九.肅宗紀》:「其有懷道丘園、昧跡板築、山棲谷飲,舒卷從時者。」唐.王維〈與魏居士書〉:「二十餘年,山棲谷飲,高居深視。」
族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宗族中輩分相同而年紀較小的人。《南史.卷四九.劉懷珍傳》:「與族弟訏並隱居求志,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而已。」《三國演義》第五回:「聞知曹操起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
王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節信,生卒年不詳,東漢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南)人。好學,有志操,隱居著《潛夫論》,評論政治風俗,語多警切。
憂世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
王夫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王夫之(1619年-1692年,中國明朝神宗萬曆47年-清朝聖祖康熙31年),字而農,號薑齋、又號夕堂,或署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晚年隱居於形狀如頑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學者遂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明末大儒。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著作:思想和歷史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讀通鑑論》、《宋論》等等,後人輯為《船山遺書》六十八種三百三十九卷刊行於世,著述之豐,當世罕有其比。觀點:氣化宇宙論,道器合一論,天人合一的人性論……。評...
壯氣橫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有一些人表面像是隱者,心裡卻想得到朝廷的重用。文章中被諷刺的主角周顒就是這樣的人。本來周顒來到北山隱居,那種風度情調,有如張射的日光;凜若嚴霜的氣勢,瀰漫秋日的天空。令人覺得連古來的隱者許由、巢父、務光、涓子都不如他。哪裡知道,他一聽朝廷召喚,馬上動身赴任,把隱居一事當成他成名的晉身階。所以說〈北山移文〉就像是一篇「北山山神的文告」。北山山神貼出文告,告知世人周顒就是這樣一位心在官位的「朝隱」者。文章中的「霜氣橫秋」,後來演變為「老氣橫秋」,本指老練的氣概充塞秋日的天空,轉用來形容人老練而自負的神態,亦用於形容擺架子、自命不凡;或者是偏指「老」和「秋」,形容沒有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
援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歲時便能通曉《春秋》、《論語》。桓帝時,太常趙典薦舉荀爽至孝,拜為郎中。後來為了躲避黨錮之禍,荀爽隱居漢水濱十餘年,專事著述,著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書,而有碩儒之稱。黨錮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薦舉荀爽為官,但荀爽未就職。當時社會動亂,禮教崩壞,人們通常不為妻子服喪,或在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