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1.57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孫思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682)唐華原(今陝西省耀縣東南)人,生年不詳。隱居於世,通百家之學,兼擅醫學,俗奉為藥王。著有《千金要方》九十三卷。
風馳電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馳電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呂尚,字子牙,本姓姜,周初賢臣。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年老隱居,周文王出獵時,相遇於渭水之濱,得到文王賞識,相談甚歡,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文王立呂尚為師,後呂尚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於齊。《六韜》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分為六卷,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治軍與戰爭的理論。在〈龍韜.王翼〉篇中,周武王問呂尚: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
屋下作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城紙貴」。 (7) 謝太傅:謝安(西元320∼385),字安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8) 擬學:摹擬仿效。 (9) 儉狹:指文章內容貧乏且狹隘。
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頑石點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解。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招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徵召隱居的人出仕。如《楚辭》有「招隱士」篇。唐.高適〈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遯跡山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逃逸到山林。如:「他遯跡山林過著隱居的生活。」
埋名隱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隱姓埋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元朝王子一寫的《誤入桃源》雜劇中,描述漢明帝時有二個書生劉晨、阮肇,他們為逃避亂世,在天臺山下隱居修道。一日採藥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問他們為何不去求取功名,卻在山中隱居修道。劉晨、 阮肇回答說:「這幾年天下荒亂,干戈並起,官場黑暗險惡,所以避入山中修行。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隱姓埋名,作一個莊稼人,與麋鹿魚蝦為伴,悠閒地過日子。」「隱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鶡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相傳春秋時有一楚人,隱居深山,以鶡羽為冠,人稱「鶡冠子」、「鶡冠」,遂成後世隱士所戴的一種帽子。《文選.劉孝標.辯命論》:「至於鶡冠甕牖,必以懸天,有期。」
水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河流發源的地方。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唐.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詩:「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陰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魏六百家集何記室集題詞》:「何仲言(何遜)文名齊劉孝標,詩名齊陰子堅。」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李侯(指李白)有長句,往往似陰鏗。」陳祚明《採菽堂古詩選》:「陰子堅詩聲調既亮,無齊、梁晦澀之習,而琢句抽思,務極新雋,尋常景物,亦必搖曳出之,務使窮態極妍,不肯直率。」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