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霸陵呵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將李廣因征伐匈奴失敗,隱居於藍田南山中。夜出打獵,與人飲酒,歸至霸陵亭時,遭到酒醉後的霸陵尉呵斥。典出《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後形容失勢的人遭受欺凌。也作「霸陵夜獵」、「灞陵呵夜」、「夜出霸亭」。
憂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
見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朝宮大用所作的《七里灘》一劇,內容是演東漢時隱居在七里灘的隱士嚴光,不肯應好友光武帝劉秀的邀請出仕的故事。第四折中,在劉秀熱切邀約之下,嚴光答應到京城和他見面,結果受到熱情的接待。眼裡看到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嚴光依然不為所動,他還是想念七里灘那「水似藍,山如黛」的隱居生活,不由地「見景生情,睹物傷懷」,表示因為眼前所見的景象,而觸發了內心情感,引起感傷。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形容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 + 元朝無名氏所作《翫江亭》一劇,是演鐵柺李岳度牛璘、趙江梅重回仙班的故事。第三折中,趙江梅上街找跟隨鐵枴李岳出家的丈夫牛璘,牛璘則從師父口中得知趙江梅這天會到街...
散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解冠隱居。《後漢書.卷四五.袁安傳》:「延熹末,黨事將作,閎遂散髮絕世,欲投跡深林。」《南史.卷四七.虞玩之傳》:「虞公散髮海隅,同古人之美,而東都之送,殊不藹藹。」
推誠布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南山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終南捷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終南山距離唐代京都長安很近,常有朝中顯要入山尋幽訪勝或是燒香拜佛,隱居在此的居士因此頗有入朝為官的機緣,所以終南山一直被當成尋求官職的捷徑。盧藏用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他在舉進士第後,並未得到重用,所以就隱居在終南山,後來果然被召入宮中任職,從此一帆風順,屢獲升遷。當時有位道士司馬承禎,他生性淡泊,不求仕宦,一直隱居在天臺山中,因德高望重,數次被皇上召進朝廷問道。睿宗時,司馬承禎又被請入宮中,當他再度要求歸返天臺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您要隱居,那裡就是個好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呢!」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的過去,於是回答:「依我看,那裡應該是求官的捷...
即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景生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元朝宮大用所作的《七里灘》一劇,內容是演東漢時隱居在七里灘的隱士嚴光,不肯應好友光武帝劉秀的邀請出仕的故事。第四折中,在劉秀熱切邀約之下,嚴光答應到京城和他見面,結果受到熱情的接待。眼裡看到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嚴光依然不為所動,他還是想念七里灘那「水似藍,山如黛」的隱居生活,不由地「見景生情,睹物傷懷」,表示因為眼前所見的景象,而觸發了內心情感,引起感傷。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形容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二)元朝無名氏所作《翫江亭》一劇,是演鐵柺李岳度牛璘、趙江梅重回仙班的故事。第三折中,趙江梅上街找跟隨鐵枴李岳出...
屏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居。《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
栩栩欲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卒年不詳。曾為蒙漆園吏,故亦稱為「蒙吏」、「蒙莊」、「蒙叟」。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追號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經》。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觀則歸於無為而治。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 (2) 自喻適志:自快得意。喻,知曉。適志,適意、舒適。 (3) 與:音ㄩˊ,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
義憤填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憤填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