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61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巖穴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士。古代高士多隱居於山洞,故稱為「巖穴之士」。《史記.卷六一.伯夷傳》:「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梁父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1)是中國古代流傳於山東梁父山一帶的民謠,漢代被收為樂府詩。(2)相傳為曾子所作的琴曲。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父吟。《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也作「梁甫吟」。
憤氣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憤填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
歸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鄉隱居。唐.馬戴〈長安寓居寄贈賈島〉詩:「孤雲不我棄,歸隱與誰同?」
傅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殷高宗的賢相。初隱居於傅巖,高宗夢到他,往訪而知其賢,於是舉他為相,國家大治。
孟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生於公元751年,卒於公元814年,他少年時候曾經隱居於嵩山,個性狷介,家境非常困窘。在求仕過程中,屢屢下第,到了要50歲才登上進士,擔任潥陽縣的縣尉。晚年又喪子,心境更加悽涼悲苦。 作品孟郊的詩,於推敲文字上費盡苦心,有「苦吟詩人」之稱,優點是務去陳言,立新求奇,但缺點是晦澀冷僻。整體來說,他的詩作中經常顯露著窮愁潦倒的悲苦之感,以及對仕子懷才不遇的怨憤。以下舉一作看之,〈古怨〉:「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其悲憤情感,實令人心驚。
避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時苛政擾民,人民紛紛逃避而隱居。語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後比喻逃離暴政的迫害。元.無名氏〈梧葉兒.玄圃山前道〉曲:「夕有猿敲戶,朝無客扣門。見幾個捕魚人,猶自向山中避秦。」
宋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簡介3 評價4 著作 生平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出生於1310卒於1381,為浦江(今屬浙江)人。 簡介元末本隱居鄉里,後在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徵召,被喻為當時的開國文臣之首,當時曾得官位至翰林學士承旨及知制誥,曾參與元史的編纂。後來因為長孫宋慎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導致宋濂被謫官至茂州,在中途因為生病而亡於夔州。唐宋古文家韓愈和歐陽修是以文明道者,他們不輕視文章的重要性,認為文章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學習認識道,但到了宋代理學家興起時,就開始提出了文道合一、及作文害道的觀點,強調簡單而不...
朱柏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17~1688)名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明末江蘇崑山人。入清後隱居不仕,其學篤守程朱,知行並進,所著之治家格言,尤為膾炙人口,卒後門人私諡為孝定先生。
避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擺脫現實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觸,隱居不問世事。《戰國策.秦策三》:「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為陶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三.愆禮》:「長沮丈人,避世之士。」也作「辟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