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蔡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經文書寫於石碑,再命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就是熹平石經。靈帝后期,蔡邕不容於內寵,乃亡命江海,隱居于吳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十二年。有一次,他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趕快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這就是焦尾琴。  董卓專權,強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脅他說,「我力能族人」(滿門抄斬),於是蔡邕趕忙坐牛車,前往洛陽報到,後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候,頗受重用,「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董卓被殺,蔡邕傷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獄,公卿們都惋惜蔡邕的才學,勸王允赦...
嶽峙淵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山岳聳立,如淵水深沉。比喻人品德高尚,氣度宏大。南朝梁.蕭綸〈隱居貞白先生陶君碑〉:「行仁蹈義,嶽峙淵渟。」也作「淵渟岳峙」。
養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指隱居匿跡以待時機。《宋史.卷四七一.姦臣傳一.邢恕傳》:「王安石亦愛之,因賓客諭意,使養晦以待用,恕不能從。」
采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相傳殷商遺民伯夷、叔齊於武王克殷之後,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臨終作〈采薇歌〉以申其志。見《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後借指隱居山林。三國魏.嵇康〈幽憤詩〉:「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將人浪品題,惹得他長歌憶采薇。」也作「採薇」。
隱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隱居、退隱。唐.杜甫〈奉寄河南韋尹丈人〉詩:「青囊仍隱逸,章甫尚西東。」宋.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
2.隱居的高士。《後漢書.卷一七.岑彭傳》:「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們與山林隱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禮是傲不得的。」
沈光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庵),浙江覲縣(今寧波)人,明朝遺臣。目錄1 生平1.1 南明遺臣1.2 流寓臺灣1.3 晚年2 詩作選錄3 參考書目 生平 南明遺臣沈光文是明朝宰相後裔,明朝滅亡時曾與史可法一同抗清,後來追隨魯王退守浙江,魯王兵敗後隱居普陀山。當鄭成功盤踞廈門、金門時,沈光文本想從廈門搭船到泉州,與家人一同過著以船為家的生活,沒想到卻被風吹到臺灣宜蘭,從此過著悶悶不樂的思鄉生活。(註1) 流寓臺灣漂流到臺灣後,沈光文南下寄居臺南。1661年鄭成功來到臺灣,發現沈光文竟然也在此,高興之餘對...
屋下架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城紙貴」。 (7) 謝太傅:謝安(西元320∼385),字安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8) 擬學:摹擬仿效。 (9) 儉狹:指文章內容貧乏且狹隘。
披髮入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頭散髮進入山中,引申為隱居不出仕。《三國演義》第五六回:「孤與劉璋,皆漢室宗親,安忍背義而取西川?若汝東吳端的取蜀,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聊齋志異.卷九.王子安》:「從此披髮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我者,定當操戈逐之。」
悲憤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憤填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
以暴制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封他父親為周文王,整個天下終於安定下來。伯夷、叔齊卻認為武王的行為可恥,誓死不食周朝的榖米,他們隱居在首陽山中,採野菜充飢,到快要餓死的時候,做了一首歌,其中有兩句是:「以暴制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說:周武王用它的暴臣除去了殘暴的君主殷紂王,結果仍是一暴換一暴,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 【應用】上述故事,伯夷、叔齊均認為武王伐紂是一種暴力行為,所以才有「以暴制暴兮,不知其非矣。」的說法。其實,殷紂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周武王率諸侯討伐,正是順從民意,替天行道的作法。「以暴制暴」今多用於以暴力是消滅一個暴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