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25.76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閒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悠閒安適。[例]他退休之後就隱居鄉下,過著閒適的生活。
有聲有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聲」本《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是說文王非常有聲譽。「有聲有色」一語則見於宋朝汪藻的〈翠微堂記〉,他記敘自己退職隱居後,寄情山水,領悟到「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意思是說:擁有名聲和貴位的人,都必須不斷地爭奪才能得到,而且將會消失。他以為只有山水帶給人的快樂,不須爭奪,並且可以長存心中。後來「有聲有色」這句成語,不只用來形容人,還可以用在形容事物的豐富多采。如《老殘遊記》第七回:「若求在上官面上討好,做得烈烈轟轟,有聲有色,則只有依玉公辦法,所謂逼民為盜也。」至於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謝靈運『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
東山之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謝安曾隱居東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用以指隱居不仕的志願。宋.陸游〈賀呂知府啟〉:「雖北闕之書,至於屢上,然東山之志,寧許遽從。」
冷眼旁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徐夤,字昭夢,福建莆田人,生卒年不詳,晚唐進士,亦是福建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後入仕梁。因梁太祖不滿其〈人生幾何賦〉中「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求徐夤改寫,徐夤不從,於是太祖削去其官職。東歸後,閩王禮聘徐夤成為幕僚,官祕書省正字。後還鄉隱居。在〈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詩中,徐夤看到友人因為直言敢諫,反而遭到君王罷黜,心生感觸地寫道:「若是冷靜地在旁觀看,就會覺得這幫阿諛小人的行為很可笑;可是要有人竭忠盡慮地直言進諫,反倒會受誣陷和冤枉。」表達了他對政治黑暗的不滿憤慨。後來「冷眼旁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形容用冷靜的眼光在旁觀察,後亦用來形容漠不關心。
頑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解。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杏林之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刀兩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山,是唐代的隱士,也是一位高僧。姓名和生卒年均不可考,因為長期隱居於天臺的寒巖,因而稱為「寒山」或「寒山子」。其詩風與早期的禪宗思想一致,蘊含禪宗的哲理。他有一首詩,說到智慧過人者與一般才德低下者的不同。才智過人的,心思敏銳,勤奮不懈地修道,可以領悟當中的佛法意境;而才德低下的,通常愚昧無知且冥頑不靈,一直要到大難臨頭了,才知道毀滅了自己的人生。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明知故犯而不懼後果的人,將在市集中被處以死刑,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堅決果斷地接受斬首。詩的原文「一刀兩段截」,後來演變出「一刀兩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堅決地斷絕關係。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請孔子歸魯,時哀公十一年,歲丁巳,而孔子己六十八歲矣。可是,魯國卻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想做官,於是隱居行 教,間敘尚書、傳禮記、作春秋、刪詩、正樂、序易作十翼,有前後執弟子禮者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魯哀公十四年,魯西狩獲麟,孔子罷筆春秋。同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享年七十三,葬在魯國城北泗水之上,入地不及泉,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弟子都服心喪之禮三年而去,惟子貢設廬於家上,凡六年,纔他去。而後孔子的弟子及魯人移居在墓旁的,共有一百餘家,這個地方就改稱為孔里。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孔子為文宣...
可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怎能、難道。唐.許渾〈晚自朝臺津至韋隱居郊園〉詩:「西下磻溪猶萬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高臥東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人謝安隱居東山,不肯出任官職的故事。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比喻隱居不仕。也作「東山高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