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2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利韁名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但更喜好黃老之學。有一次桓譚想向班嗣借黃老之書,班嗣知道了就回覆說︰「黃老之學崇尚清虛無為,不受世俗所羈絆,與儒學完全不同。你今日已經習慣孔孟的仁義之道,被世俗名利的韁鎖所束縛,敬服周公、孔子的遺範,推崇顏淵、閔子騫的德行,既然你眷戀不捨儒家的禮教,又何必讓黃老之學困惑你呢?」在參考資料中,另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年代雖比所引典源為早,但因出處不明,故置於參考資料。後來「名韁利鎖」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因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孤標峻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兮,名賢之高風。」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 「亮節」則見於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陸雲(西元262∼303),字士龍,晉吳郡人。與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其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寫了一篇哀祭文。其中:「越殷自周,紹膺遺祉,亮節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偉大的功業。並以「亮節」一詞,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高風亮節」,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琦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異不凡的品行。《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耿耿丹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忠心耿耿」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九歎》是劉向為追念屈原忠信之節操而作,表面上是吟詠屈原,實際上是自歎身世。在〈惜賢〉篇中,劉向舉王子僑、申徒狄、許由、伯夷、介之推、申生、卞和、伍子胥、比干的事蹟,說明自己雖具他們的清高忠直,也一樣不免被陷害。他本想放棄高尚的品德,但內心因此感到痛苦而作罷;也想要迎合世俗,無奈心意閉塞而不能開竅。在渾濁的環境裡,即使呈獻自己微不足道的誠信,卻仍然被小人離間而壅蔽。劉向深嘆有志難伸,只得心悲忿而涕橫流。「忠心耿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極為忠誠。
超然自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擺脫世俗爭擾,逍遙自在。漢.袁紹〈與公孫瓚書〉:「而足下超然自逸,矜其威詐,謂天罔可吞,豪雄可滅。」
利鞅名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但更喜好黃老之學。有一次桓譚想向班嗣借黃老之書,班嗣知道了就回覆說︰「黃老之學崇尚清虛無為,不受世俗所羈絆,與儒學完全不同。你今日已經習慣孔孟的仁義之道,被世俗名利的韁鎖所束縛,敬服周公、孔子的遺範,推崇顏淵、閔子騫的德行,既然你眷戀不捨儒家的禮教,又何必讓黃老之學困惑你呢?」在參考資料中,另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年代雖比所引典源為早,但因出處不明,故置於參考資料。後來「名韁利鎖」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因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俗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俗中煩雜瑣碎的事。南朝梁.沈約〈東武吟行〉:「霄轡一永矣,俗累從此休。」唐.杜甫〈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詩:「何當擺俗累,浩蕩乘滄溟。」
飾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飾作假。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世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釐謝。」宋.歐陽修〈再辭轉給事中劄子〉:「非敢飾偽,上煩聖聰。」
較量錙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門侍郎。齊亡,仕周為御史上士,隋初,太子召為學士。撰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在《顏氏家訓.治家》中,顏之推提到當時民風敗壞,民間嫁娶之時,經常有賣女兒來賺錢的事情發生,雙方非但不以為怪,甚至還討價還價,連一點小錢都要斤斤計較,和一般的買賣無異。這樣的婚姻,由於不注重對方的人品教養,通常都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提醒子孫不可不慎!「銖錙必較」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出現「銖錙必較」的書證如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卷三.雜著.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較錙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門侍郎。齊亡,仕周為御史上士,隋初,太子召為學士。撰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在《顏氏家訓.治家》中,顏之推提到當時民風敗壞,民間嫁娶之時,經常有賣女兒來賺錢的事情發生,雙方非但不以為怪,甚至還討價還價,連一點小錢都要斤斤計較,和一般的買賣無異。這樣的婚姻,由於不注重對方的人品教養,通常都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提醒子孫不可不慎!「銖錙必較」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出現「銖錙必較」的書證如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卷三.雜著.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