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4.24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信口開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元.張養浩〈新水令.急流中勇退不爭多套.離亭宴煞〉:「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也作「信口開合」、「信口開河」。
中途輟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途輟學(drop out) 係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於學習期間,中途無故離開學校,未能接受完整學校教育。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00學年度中輟生總數為5379人,其中男生2807人(52.18%),女生2572人(47.82%);其中國小生587人(10.91%),國中生4792人(89.09%)。就整體來看,雖然比例比起美國低,但是中輟生容易有青少年犯罪的問題,且學生的受教權權益缺乏有效保障,必須加以重視。目錄1 規定2 輟學預防3 中輟生輔...
靖難之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靖難之役(Jingnan Campaign)明朝太祖去世後,皇太孫允炆繼位為明建文帝後,因內無功臣可謂依持,外又有諸王威脅,最後只好借削籓來保護自己的帝權,因而引起叔父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南京後,即位為帝(成祖),翌年改年號為永樂,並改北平為北京順天府,積極營建宮殿,1421年(永樂19年),北京宮殿完成後,正是遷都於此。同時修築大運河,使北京和江南連成一氣,因為自唐代至宋至明,江南在經濟上已壓倒華北,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明太祖建都南京,想要讓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合而為一。成祖...
欒書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得相當分歧。欒書缶為春秋中期晉器之說,在各種楚器說陸續提出之後,不僅沒有立即退出歷史舞台,甚至依舊有比較優勢的地位。這個現象顯示,各種楚器說的說服力仍有不足之處,還無法徹底推翻春秋中期晉器說,贏得學界普遍認同,以致形成雙方僵持不下的尷尬局面。有關欒書缶的研究,不僅斷代、分域問題遲遲無法達成共識,甚至器主推求、器名擬定、器物辨偽、銘文通讀等方面也還存在若干疑義。這些問題長期懸置未決,不僅嚴重損害該缶的史料價值,甚至還會影響銅器銘文錯金工藝的起源年代問題,因而必須儘快謀求解決之道。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綜合考察的結果,認為欒...
聯結論者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如文法或算術規則)。不過這個陣營的研究者態度謹慎;他們只是認為聯結者模式對以規則為基礎的教學的確有一席之地。 關鍵字中文: 聯結論者模式英文: Joint conclusion by mode 參考書目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218-219。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攀高接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攀附結交權貴。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一折:「料強如誤桃源聰俊俏劉郎,擠眉弄眼,俐齒伶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畢罷了淺斟低唱,撇下了數行鶯燕排場,不是我攀高接貴,由他每說短論長。」也作「攀高結貴」、「接貴攀高」。
黑斯廷斯之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權力爭取法國王位,成為後來英法衝突的原因之一。 「征服者」威廉一世威廉是諾曼第公爵伯特的私生子。他領英國後將英格蘭分配給諾曼第貴族,並將在位的大部分時間用於鎮壓英國的反抗運動。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哈羅德、威廉一世英文關鍵字:Harold Godwinson 、William the Conqueror 出處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142。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寶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度反映了清末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特別是對清末官場的種種罪惡行徑進行了有力的揭露與鞭撻,在晚清小說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說清末的譴責小說以“南亭亭長與我佛山人名最著”(《中國小說史略》)。他創作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時弊,洗刷污濁,改進政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與他的社會改良主張一致的。他希望學習西方的文明與進步,但不贊成激進的改革,在他的書中,對慈禧亦有諛詞,頌揚李鴻章的外交,對帝國主義是庚子國變的真正罪魁禍首缺乏認識,特別是對義和團的反帝本質沒有理解,描寫成一味燒殺搶掠的“匪人”,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札馬戰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基戰爭(或稱布匿克戰爭)中,迦太基失去海上霸權。公元前230年代,哈米爾卡爾.巴爾卡將軍率領軍隊攻西班牙,從此把迦太基的領土擴展至歐洲。公元前226左右,他的女婿哈斯德魯巴在西班牙建立新迦太基城(及今日的卡塔赫那)。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魯巴遇害,哈米爾卡爾的漢尼拔(約247~183BC)成為西班牙統帥。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展開。漢尼拔率領軍隊從西班牙東海岸攻高盧(法國),並跨越阿爾卑斯山試圖攻入羅馬。之後的15年中,雖然打了許多...
武士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稱作侍,さむらい;也有稍微古老的說法武士,ぶし)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如同歐洲中世紀出現的騎士精神,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腹切はらきり、切腹せっぷく)自殺。新渡戶稻造認為,對武士來說,最重要的是背負責任和完成責任,死亡不過是盡責任的一種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沒有完成責任所規定的事務,簡直比死還可怕。認為切腹是武士唯一謝罪的方法的觀點是錯誤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國家滅亡卻畏懼死亡的人。 1869年,明治政府通過...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