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0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彪炳千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功業偉大,流傳千古。如:「發明大王愛迪生造福世人,彪炳千古。」
西王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傳西王母住在崑崙山的瑤池,園裡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也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王母」、「王母娘娘」。
皮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的腔調。為西皮、二黃的合稱。清初,皮黃是漢調和徽調的主要腔調,隨著漢調、徽調以及二者合流演變而成的平劇在各地流傳,對湘劇、粵劇、桂劇、滇劇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作「皮簧」。
風移俗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台灣百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貴藥材也是美味食蔬;魏晉年間的「名醫別錄」即以記載「無毒,除浮腫、顱漲、寒熱、通身疼痛等」,亦食亦藥流傳至今。但自一九七零年代起,因遭到大量的人為盜採及濫挖,以供應藥材及餐館食材所需,族群急速減少。<註3>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台灣百合英文關鍵字:Taiwan Lily 參考書目註1:台灣自然大系珍藏版,台灣的常見野花第一輯174頁,鄭元春著,渡假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註2:玉山花草,玉山國家公園中高海拔植物的四季景觀36頁,呂理昌著,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年3月出版。註3:福爾摩沙植物記,...
筆力透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呈現這兩種筆法的境界,自然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了。楷書與草書的運筆,如果能完全和畫沙的道理一樣,就能夠流傳久遠,達到與古人相同的水準。」後來「力透紙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書法遒勁有力。亦用來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故事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重在鋪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寫詩的人,只站在客觀的立場,用比較自由的詩律,描寫一些民間傳誦的故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或是一些傳奇的事實,這種以鋪陳故事為主的詩歌,便可稱為故事詩。因此,故事詩多半是長篇的敘事詩。 (4)這裡所提到的條件是,故事詩必須先有個故事,而後經過詩人的詩體渲染而完成。作者只能取客觀的立場,而得用較長的篇幅。(1)胡適在《白話文學史》第六章〈故事詩的起來〉中,將Epic譯為故事詩。後來,邱燮友在《中國歷代故事詩》中亦採用胡適先生譯名。(2)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上冊)(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變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將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偏重於名物訓詁,流傳於民間。因此兩派學說時見互相攻詰對立。劉歆是西漢末年的古文經學者,為劉向之子,他繼承父志,整理群書,編成《七略》,是《別錄》之後目錄學的重要著作。當時劉歆為了支持設立古文經的學官,撰〈移書讓太常博士〉,責備太常博士,認為他們不重視古文經的價值,只在今文經的斷簡殘篇中,做分析文句的瑣碎工作,態度馬虎,不求完備,這樣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對經書完全通曉。後來劉歆文中的「因陋就寡」演變為「因陋就簡」這句成語,比喻遷就簡陋的現有條件去做事。
言若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